将microRNA装载到外泌体当中,可以考虑孵育,超声,挤压法,冻融法,或者化学转染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使药物很容易进入外泌体的内部。在药物扩散后,外泌体的膜会重新恢复。 孵育法操作相对简单,不会破坏外泌体膜的完整性,适用于装载疏水性小分子。电穿孔主要适用于装载亲水分子,装载效率较高。但是可能破坏外泌体膜的稳定性。如果考虑成本还有装载效率可以选用孵育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以下方法可以用来装载microRNA. 1、超声方法,在超声过程中,利用超声和匀浆探针使膜变形,从而允许药物扩散到外泌体 2、挤压法,将外泌体和药物混合后通过一个只有100-400nm孔的膜,利用脂质挤压机将药物转入外泌体中。 3、冻融法,将外泌体-药物混合物在−80◦C或在液氮中反复冷冻几个循环,然后再解冻到室温,以确保药物的成功结合。 4、化学转染,外泌体和药物与表面活性剂孵育,导致膜上形成孔,从而渗透药物。最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是皂苷,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皂苷辅助负载法。
外泌体是内吞起源的细胞外纳米膜状囊泡,体液中循环的外泌体可以通过携带多种功能分子如lncRNA、miRNA、蛋白质等与受体细胞相互作用,介导细胞间通讯,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外泌体中检测到的lncRNA称为外泌体源性lncRNA。研究发现外泌体可通过向组织细胞转移肿瘤相关lncRNA,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进程,在肿瘤增殖、转移、侵袭、肿瘤耐药、肿瘤免疫调节及新生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肿瘤来源的外泌体具有转移前微环境的能力,在远处或特定部位转移lncRNA到受体细胞可以产生适合肿瘤细胞生长的转移前微环境。所以肿瘤组织的微环境改变,可能导致肿瘤组织中的的lncRNA含量也会产生变化。
白是膜蛋白,所以不能煮沸吗,其他的marker如HSP70,TSG101都跑出来了,想问一下有这回事吗? 膜蛋白不宜进行煮沸,一般进行煮样后跑出来的条带很杂,不能被抗体很好识别,可能是因为有些抗体识别的是空间结构,而不是一维线性结构。
流式细胞仪检可以测外泌体的标志性蛋白,具体步骤如下: (1)处理样本,提取外泌体; (2)抗体孵育:将提取的外泌体用含2%bsa的pbs溶液溶解,先后进行一抗和二抗孵育,得到cd63标记的外泌体检测液; (3)设置流式细胞仪的参数:正常运行流式细胞仪,进行参数设置; (4)上机检测:将所述cd63标记的外泌体检测液加入pbs溶液重悬,上机检测; (5)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外泌体的定量检测结果。
对于大多数涉及到Exosome RNA分离的研究,我们推荐使用血浆。血清是血液凝固之后收集的液体,所以其中少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以及多了很多凝血产物。纤维蛋白原可转化为纤维蛋白,具有凝血功能。在因为血清收集后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受到刺激会产生许多外泌体和其他形式的小泡,因此血清中获得的小泡始终比血浆中多,甚至超过50%的小泡来源于血小板。所以血浆是研究病理生理状态下外泌体更好的介质。因此一般实验选择血浆,但是,在研究与血小板相关的疾病的时候,应优先选择血清。 采血过程中,我们应及时离心除去细胞和血小板,一般在30min内完成,避免长时间存放,同时,需要在室温条件下分离血浆(或者血清),所有样品离心时使用的转速和转子类型要保持一致。
理论上来说提取组织中的RNA,是会把外泌体中的RNA也提出来,但是组织中提取的RNA的量还有种类肯定是多于外泌体的。因为外泌体相对于组织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包含的物质也不是等同的。
利用NTA可以用于颗粒计数,但是,以颗粒数来定量外泌体,通常都会高估,因为外泌体样本中会存在脂蛋白、蛋白团聚等,这些杂质也会被一起计入。
在电镜拍摄的结果中外泌体的形态应该是那种明显的茶托状或杯状结构,一般,在外泌体边缘处有一圈略微更明亮的亮圈。如果在电镜结果中看到了无膜结构,有可能不是外泌体,有可能是观察到了脂蛋白颗粒或者蛋白质。
最常用的是CD63、CD81等
选用的这些蛋白标志物其实最初是通过纯化细胞外囊泡然后通过质朴分析发现存在于细胞外囊泡的一些高丰度蛋白。 因此也就逐渐开始将他们作为细胞外囊泡标志物。其实CD63、CD9、CD81三个蛋白都是四次跨膜蛋白家族的成员。他们直接参与了细胞外囊泡内容物的分选。TSG101是ESCRT复合体相关的蛋白,ALX直接涉及到了膜泡在形成过程中切割脱离质膜形成独立膜结构的过程。这些标志性蛋白并不是外泌体独有的,只是因为它们主要涉及到了囊泡的形成和分泌过程,多数是膜蛋白或者是ESCRT复合体成员及相关蛋白,他们产生于细胞,定位于细胞内的膜结构附近,因此细胞中也会存在。只是因为细胞外囊泡的形成依赖于这些分子,因此这些分子在囊泡中发挥功能,因此在囊泡丰度要明显比细胞中更高一些。
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