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蛋白标志物的操作要点是什么?
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检测外泌体蛋白标志物是验证外泌体纯度和身份的核心实验,其操作需围绕外泌体富集质量、蛋白提取效率、抗体特异性三大关键环节展开,具体操作要点可拆解为以下6个步骤,每个步骤均需严格控制细节以避免假阴性或非特异性信号:
一、前期准备:外泌体富集与纯度验证
外泌体的纯度直接影响Western blot结果,需先通过可靠方法富集并排除杂质(如游离蛋白、脂蛋白、其他囊泡):
1、外泌体富集方法选择:
优先选择超速离心法(UC):这是外泌体富集的 “金标准”,通过300×g(去除细胞碎片)→ 20000×g(去除微囊泡)→ 100000×g(沉淀外泌体)的梯度离心,可获得较高纯度的外泌体;注意离心时间(通常 100000×g 需70-90分钟)和转子温度(4℃,避免蛋白变性)。
辅助方法:若样本量少,可使用超离 + 密度梯度离心(如蔗糖梯度) 进一步纯化,或选择商业化外泌体提取试剂盒(如基于PEG沉淀、免疫捕获的试剂盒),但需提前验证试剂盒对目标外泌体的回收率(避免漏检)。
2、外泌体初步鉴定:
富集后需通过透射电镜(TEM) 观察形态(典型杯状结构,直径30-150nm)、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TA) 检测粒径分布,确保富集的是外泌体而非其他杂质,减少后续Western blot的干扰。
二、关键步骤 1:外泌体蛋白提取(避免蛋白丢失)
外泌体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需用强裂解液充分破膜以释放蛋白,同时避免蛋白降解或沉淀:
1、裂解液选择:
推荐使用RIPA 裂解液(含1%SDS、1%NP-40、0.5%脱氧胆酸钠),或在基础裂解液中加1%Triton X-100(增强膜蛋白提取效率);若目标标志物是膜蛋白(如 CD63、CD81),需避免使用过高浓度的变性剂(如>2% SDS),防止蛋白过度变性影响抗体结合。
2、蛋白酶抑制剂与磷酸酶抑制剂:
必须在裂解液中加入新鲜配制的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如PMSF、抑肽酶)和磷酸酶抑制剂(如Na3VO4、NaF,若检测磷酸化蛋白),4℃冰上裂解30分钟(期间轻柔涡旋2-3次,避免剧烈振荡导致蛋白变性)。
3、蛋白浓度测定:
裂解后12000×g 离心10分钟(4℃)去除未裂解的囊泡碎片,取上清用BCA法或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外泌体蛋白总量通常较低,需选择灵敏度高的测定方法),确保上样量标准化(避免因上样量差异导致的信号偏差)。
三、关键步骤 2:SDS-PAGE 电泳(确保蛋白有效分离)
外泌体蛋白标志物分子量差异较大(如Alix约97kDa、CD63约53kDa、TSG101约47kDa),需根据目标蛋白分子量选择合适的凝胶浓度:
1、凝胶配制:
小分子蛋白(如CD81 约 25kDa):选择12%-15%的分离胶;
中大分子蛋白(如Alix、TSG101):选择8%-10%的分离胶;
浓缩胶统一为5%,确保蛋白进入分离胶前形成整齐的样品带。
2、样品处理与上样:
蛋白样品与5×SDS上样缓冲液(含β-巯基乙醇或DTT,还原二硫键)按1:4比例混合,95℃煮沸5-10分钟(彻底变性),室温冷却后上样;
上样量:外泌体蛋白总量低,通常上样20-50μg(根据抗体灵敏度调整),同时加入预染蛋白Marker(覆盖目标蛋白分子量范围),便于后续判断转膜效率和条带位置。
3、电泳参数:
浓缩胶阶段:80V恒压电泳,待样品进入分离胶后,调整为100-120V恒压,直至溴酚蓝到达凝胶底部(避免小分子蛋白跑出凝胶)。
四、关键步骤 3:转膜(确保蛋白高效转移至膜上)
转膜是Western blot的核心环节,需根据蛋白分子量选择膜的类型和转膜方式,避免蛋白 “转不上去” 或 “转穿膜”:
1、膜的选择:
检测外泌体标志物(多为糖蛋白或膜蛋白)优先用PVDF膜(比NC膜结合力更强,耐化学洗脱,适合后续抗体孵育);使用前需用甲醇浸泡10-30秒(激活PVDF膜的疏水基团,增强蛋白结合)。
2、转膜方式与参数:
小分子蛋白(<50kDa):选择湿转法(恒压100V,30-40分钟)或半干转(恒压20-25V,15-20分钟);
大分子蛋白(>100kDa):仅用湿转法(恒压100V,60-90分钟),并在转膜缓冲液中加入20%甲醇(维持蛋白变性状态,促进转移)和0.01%SDS(增强大分子蛋白转移效率);
转膜时需注意 “凝胶-膜-滤纸” 的三明治结构(避免气泡,气泡会导致局部无蛋白转移,出现空白条带),并在冰浴中进行(防止转膜过程中蛋白变性)。
3、转膜效率验证:
转膜后用丽春红S染色液浸泡膜5-10分钟,若能观察到清晰的预染Marker条带和蛋白条带,说明转膜成功;染色后用TBST洗去丽春红(不影响后续孵育)。
五、关键步骤 4:封闭与抗体孵育(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外泌体蛋白含量低,易出现非特异性信号,需通过严格的封闭和抗体选择提升检测特异性:
1、封闭条件:
封闭液选择:若目标蛋白为膜蛋白或疏水性蛋白,用5%脱脂牛奶-TBST(室温封闭1-2小时);若检测磷酸化蛋白或糖蛋白,需用5%BSA-TBST(牛奶中的磷酸酶可能干扰磷酸化信号,BSA无此问题);
封闭温度:室温封闭即可,避免 4℃封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非特异性蛋白结合)。
2、一抗孵育(核心:特异性标志物选择):
外泌体特异性标志物选择(至少检测2种以上,避免假阳性):
膜标志物:CD63、CD81、CD9(四跨膜蛋白,外泌体膜表面高表达,常用作阳性对照);
胞内标志物:Alix(凋亡相关蛋白,外泌体内腔高表达)、TSG101(转运相关蛋白,外泌体内腔表达);
阴性对照:Calnexin(内质网蛋白)、GM130(高尔基体蛋白),用于排除细胞碎片污染(若检测到阴性对照,说明外泌体纯度不足)。
孵育条件:一抗用封闭液按说明书稀释(通常1:1000-1:5000),4℃摇床孵育过夜(确保抗体充分结合,提升灵敏度);避免一抗浓度过高(易导致非特异性条带)或孵育时间过短(信号弱)。
3、二抗孵育:
选择与一抗种属匹配的HRP标记二抗(如兔抗一抗配山羊抗兔二抗),用封闭液 1:5000-1:10000稀释,室温摇床孵育1小时;孵育后用TBST洗膜3次(每次10分钟,摇床振荡),彻底去除未结合的二抗(减少背景信号)。
六、关键步骤5:显影与结果分析(避免信号失真)
显影需根据信号强度调整曝光时间,确保条带清晰且无过曝,同时结合阴性对照判断结果有效性:
1、显影液选择:
优先使用ECL化学发光显影液(灵敏度高,适合低丰度的外泌体蛋白),按说明书比例混合A液和B液,均匀覆盖膜表面,避光孵育1-2分钟后用化学发光成像仪曝光。
2、曝光参数:
先进行预曝光(如10 秒、30秒),若条带弱则延长至1-5分钟(避免过曝导致条带模糊或背景过高);若完全无条带,需排查:外泌体富集是否成功、一抗是否失效、转膜是否完全。
3、结果验证:
阳性结果:应检测到 CD63/CD81/CD9(至少1种膜标志物)和Alix/TSG101(至少1种胞内标志物)的清晰条带,且Calnexin/GM130(阴性对照)无条带(或极弱条带),说明外泌体纯度合格;
定量分析:若需比较不同样本的标志物表达量,需用ImageJ软件对条带灰度值进行定量,并以内参蛋白(如β-actin,需验证其在外泌体中是否稳定表达) 校正,减少上样误差。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现象 |
可能原因 | 解决方案 |
无条带 |
外泌体未富集到;转膜不完全 |
用TEM/NTA验证外泌体; 延长转膜时间,检查三明治结构无气泡 |
非特异性条带多 |
一抗浓度过高;封闭不充分 |
降低一抗稀释比例; 延长封闭时间,用BSA替代牛奶(若检测磷酸化蛋白) |
条带模糊/背景高 |
显影时间过长;二抗未洗干净 |
缩短曝光时间; 增加TBST洗膜次数(每次15分钟) |
阴性对照(Calnexin)有条带 |
外泌体被细胞碎片污染 | 重新用超速离心梯度纯化外泌体,增加20000×g离心步骤 |
如果需要,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 “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蛋白标志物的操作流程表”,将上述要点按时间顺序和操作细节梳理,方便实验时直接参考。
最新动态
-
09.03
基因合成的长度上限通常是多少?目前已报道的最长人工合成基因/基因组是多少(如合成酵母染色体)?
-
09.03
未来siRNA合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长链合成效率和修饰兼容性?
-
09.03
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蛋白标志物的操作要点是什么?
-
09.02
多克隆抗体定制中,抗原类型(重组蛋白、合成多肽、小分子半抗原、全细胞)的选择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型抗原对定制成功率的影响如何?
-
09.02
化学法siRNA合成中,氧化步骤的作用是什么?氧化不完全会对siRNA的稳定性造成哪些影响?
-
09.02
基因合成与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核心应用场景差异是什么?能否结合使用?
-
09.01
EMSA凝胶电泳迁移实验中,探针的选择有哪些关键要求?
-
09.01
EMSA的核心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结合蛋白质的核酸会 “跑不动”?
-
08.29
siRNA药物的RNA合成需要哪些特殊修饰以提升体内稳定性?与科研用siRNA合成相比,工艺控制有何差异?
-
08.29
多克隆抗体定制的经典免疫程序包含哪些步骤?(基础免疫、加强免疫、效价监测、采血)不同宿主的免疫间隔(如2周/次、3周/次)如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