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siRNA合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长链合成效率和修饰兼容性?
未来3-5年,siRNA合成将形成 “化学合成主导早期研发、酶法拼接与全酶法放量、生物合成并行探索”的三元格局;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率的核心在于工艺由线性转向收敛、从固相转向水相、从批次转向连续,并系统性打通修饰兼容与放大路径。
一、技术路线与进展一览
路线 |
核心要点 | 修饰兼容 | 放大与成本 | 成熟度 |
化学固相合成(SPS) |
成熟、灵活;长链与规模放大受限 | 高 | 试剂/溶剂消耗大、成本高 | 已工业化 |
酶促拼接(趋同合成) |
短片段拼接成长链,质量可控 | 高(连接位点可兼容修饰) | 水相、原子经济性高,易放大 | 中试—早期产业化 |
全酶法(无模板) |
水相、少保护基、单碱基偶联 | 可兼容常见修饰 | 简化纯化、低有机溶剂 | 中试早期 |
生物合成(工程菌) |
发酵→酶切生成siRNA | 有限 | 设备简单、绿色 | 概念验证 |
二、如何降本增效与兼容修饰
1、收敛式酶促拼接优先放量
以 “3−2−3−2”等拼接策略替代线性延伸,提升长链一次成功率;允许直接使用粗品blockmer,减少中间纯化与成本。
多酶级联(连接酶+PNK)与多轮拼接并行,实现质量过程控制与规模放大。
已在含多种修饰与共轭的模型siRNA中验证可扩展性与纯度。
2、水相全酶法作为长期平台
以无模板酶促实现单碱基可控偶联,减少保护基与步骤,提升原子经济性与批次一致性。
兼容常见3′-O -烯丙基等可逆终止基,支持修饰引入与长至23nt合成。
多家公司推进工程化与合同化生产,预期将在未来3–5年形成竞争力。
(1)化学合成做精做快,与酶法协同
短链化学合成作为blockmer来源,确保修饰精确引入;与酶促拼接形成 “化学+酶法” 混合路线。
开发连续/流动化学与新型反应器,提高单位体积产能、降低溶剂与废弃物。
(2)修饰兼容的一体化设计
在酶促拼接中,连接酶可在连接位点容纳非天然修饰;采用“先修饰后拼接” 策略,减少修饰对反应性的影响。
全酶法平台已验证对常见修饰的兼容,可在合成中直接引入。
(3)纯化与分析前移,减少返工
多QC点过程控制,避免不合格中间产物进入下游;粗品blockmer直接拼接并在线监测,降低总成本。
中高压层析与盐梯度纯化适配生物合成路线,确保内毒素与杂质控制。
(4)绿色与合规并重
水相酶法显著减少有机溶剂与危化品,降低防爆与三废处理负担,利于cGMP与ESG合规。
连续化与微流控提升过程强度与批次一致性,缩短从研发到临床的放大周期。
三、结论与建议
1–3年内:以“化学SPS做研发与关键blockmer+酶促拼接做中试放大” 为主干路径,优先打通修饰兼容与质量控制闭环。
3–5年内:关注全酶法平台成熟度与经济性拐点,适时导入水相、低保护基、连续化工艺,形成成本与可持续性优势。
持续投入自动化与过程分析(PAT),在每一步骤内置质控,是降低返工成本、提升长链成功率与修饰兼容性的关键。
最新动态
-
09.03
基因合成的长度上限通常是多少?目前已报道的最长人工合成基因/基因组是多少(如合成酵母染色体)?
-
09.03
未来siRNA合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长链合成效率和修饰兼容性?
-
09.03
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蛋白标志物的操作要点是什么?
-
09.02
多克隆抗体定制中,抗原类型(重组蛋白、合成多肽、小分子半抗原、全细胞)的选择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型抗原对定制成功率的影响如何?
-
09.02
化学法siRNA合成中,氧化步骤的作用是什么?氧化不完全会对siRNA的稳定性造成哪些影响?
-
09.02
基因合成与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核心应用场景差异是什么?能否结合使用?
-
09.01
EMSA凝胶电泳迁移实验中,探针的选择有哪些关键要求?
-
09.01
EMSA的核心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结合蛋白质的核酸会 “跑不动”?
-
08.29
siRNA药物的RNA合成需要哪些特殊修饰以提升体内稳定性?与科研用siRNA合成相比,工艺控制有何差异?
-
08.29
多克隆抗体定制的经典免疫程序包含哪些步骤?(基础免疫、加强免疫、效价监测、采血)不同宿主的免疫间隔(如2周/次、3周/次)如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