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siRNA合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长链合成效率和修饰兼容性?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09-03 16:31:00

    未来3-5年,siRNA合成将形成 “化学合成主导早期研发、酶法拼接与全酶法放量、生物合成并行探索”的三元格局;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率的核心在于工艺由线性转向收敛、从固相转向水相、从批次转向连续,并系统性打通修饰兼容与放大路径。

一、技术路线与进展一览

路线

核心要点 修饰兼容 放大与成本 成熟度

化学固相合成(SPS)

成熟、灵活;长链与规模放大受限 试剂/溶剂消耗大、成本高 已工业化

酶促拼接(趋同合成)

短片段拼接成长链,质量可控 高(连接位点可兼容修饰) 水相、原子经济性高,易放大 中试—早期产业化

全酶法(无模板)

水相、少保护基、单碱基偶联 可兼容常见修饰 简化纯化、低有机溶剂 中试早期

生物合成(工程菌)

发酵→酶切生成siRNA 有限 设备简单、绿色 概念验证

二、如何降本增效与兼容修饰

1、收敛式酶促拼接优先放量

    以 “3−2−3−2”等拼接策略替代线性延伸,提升长链一次成功率;允许直接使用粗品blockmer,减少中间纯化与成本。

    多酶级联(连接酶+PNK)与多轮拼接并行,实现质量过程控制与规模放大。

    已在含多种修饰与共轭的模型siRNA中验证可扩展性与纯度。

 

2、水相全酶法作为长期平台

    以无模板酶促实现单碱基可控偶联,减少保护基与步骤,提升原子经济性与批次一致性。

    兼容常见3′-O -烯丙基等可逆终止基,支持修饰引入与长至23nt合成。

    多家公司推进工程化与合同化生产,预期将在未来3–5年形成竞争力。

 

(1)化学合成做精做快,与酶法协同

    短链化学合成作为blockmer来源,确保修饰精确引入;与酶促拼接形成 “化学+酶法” 混合路线。

    开发连续/流动化学与新型反应器,提高单位体积产能、降低溶剂与废弃物。

 

(2)修饰兼容的一体化设计

    在酶促拼接中,连接酶可在连接位点容纳非天然修饰;采用“先修饰后拼接” 策略,减少修饰对反应性的影响。

    全酶法平台已验证对常见修饰的兼容,可在合成中直接引入。

 

(3)纯化与分析前移,减少返工

    多QC点过程控制,避免不合格中间产物进入下游;粗品blockmer直接拼接并在线监测,降低总成本。

    中高压层析与盐梯度纯化适配生物合成路线,确保内毒素与杂质控制。

 

(4)绿色与合规并重

    水相酶法显著减少有机溶剂与危化品,降低防爆与三废处理负担,利于cGMP与ESG合规。

    连续化与微流控提升过程强度与批次一致性,缩短从研发到临床的放大周期。

 

三、结论与建议

    1–3年内:以“化学SPS做研发与关键blockmer+酶促拼接做中试放大” 为主干路径,优先打通修饰兼容与质量控制闭环。

    3–5年内:关注全酶法平台成熟度与经济性拐点,适时导入水相、低保护基、连续化工艺,形成成本与可持续性优势。

    持续投入自动化与过程分析(PAT),在每一步骤内置质控,是降低返工成本、提升长链成功率与修饰兼容性的关键。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