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素酶底物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注意事项是什么?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09-12 14:56:59

    荧光素酶底物(如萤火虫荧光素酶底物、海肾荧光素酶底物等)的活性易受温度、光照、氧气等因素影响,其保存和使用条件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下是常见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注意事项:

一、保存条件

1、温度控制

    大多数荧光素酶底物(尤其是液态成品)需-20℃避光冷冻保存,且应避免反复冻融(建议分装后保存,每次使用一管)。反复冻融会导致底物分解,荧光信号强度下降。

    部分底物(如粉末状底物)可在-80℃长期保存(有效期更长),使用前按说明书溶解。

    短期使用(如1-2周)可在4℃避光冷藏,但需尽快用完,避免活性降低。

 

2、避光保存

    荧光素酶底物(尤其是含荧光素类似物的成分)对光线敏感,光照会加速其氧化分解,需用棕色试剂瓶或铝箔包裹容器,存于避光环境(如暗盒或冰箱暗处)。

 

3、避免氧气和湿度

底物易被氧化,保存时需密封良好,防止空气进入;粉末状底物还需避免受潮(可放入干燥剂),否则可能影响溶解效率和活性。

 

4、分装保存

大体积底物建议按单次用量分装(如100μL/管),减少反复冻融和开封次数,延长保质期。

二、使用注意事项

1、解冻与平衡

    冷冻保存的底物需冰上缓慢解冻,避免室温快速解冻(温度骤升可能破坏结构)。解冻后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产生气泡),并短暂离心(去除管壁残留)。

    部分实验要求底物与反应体系温度一致(如室温或37℃),可在使用前将底物平衡至反应温度,但平衡时间不宜过长(通常<30分钟)。

 

2、避免污染

    取用底物时需使用无菌、无酶的移液器和容器,避免引入蛋白酶、核酸酶或其他污染物,否则可能降解底物或干扰反应。

    不可将剩余底物倒回原容器,以防污染整批试剂。

 

3、反应体系优化

    严格按照说明书调整底物与样本的比例(如1:1混合),底物过量或不足都会影响荧光信号强度和稳定性。

    注意反应缓冲液的兼容性:部分底物需在特定pH(如中性偏碱)或离子强度下反应,避免与样本中的强酸、强碱或高浓度抑制剂直接混合。

 

4、及时检测

    荧光素酶反应通常为瞬时发光(如萤火虫荧光素酶反应在底物加入后几秒至几分钟内达峰,随后逐渐衰减),需在反应后立即用发光检测仪检测,或按说明书要求在特定时间窗内完成读数。

    若需批量检测,建议分批次加入底物,避免因反应时间差异导致信号偏差。

 

5、安全与废液处理

    部分底物含毒性成分(如某些化学发光底物),操作时需戴手套、护目镜,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或吸入。

    废液需按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处理规定处理,不可随意倾倒。

 

三、特殊类型底物的注意事项

    萤火虫荧光素酶底物:对ATP敏感,反应依赖ATP存在,需避免样本中ATP酶污染。

    海肾荧光素酶底物:反应不依赖ATP,但对某些重金属离子敏感,需避免反应体系中存在高浓度金属离子(如Zn²⁺、Cu²⁺)。

    长效底物:部分改良底物可延长发光时间(如几小时),但仍需注意避光和温度控制,避免信号提前衰减。

 

    荧光素酶底物的保存和使用核心是“避光、低温、防氧化、防污染”,并严格遵循说明书操作,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