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素酶底物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注意事项是什么?
荧光素酶底物(如萤火虫荧光素酶底物、海肾荧光素酶底物等)的活性易受温度、光照、氧气等因素影响,其保存和使用条件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下是常见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注意事项:
一、保存条件
1、温度控制
大多数荧光素酶底物(尤其是液态成品)需-20℃避光冷冻保存,且应避免反复冻融(建议分装后保存,每次使用一管)。反复冻融会导致底物分解,荧光信号强度下降。
部分底物(如粉末状底物)可在-80℃长期保存(有效期更长),使用前按说明书溶解。
短期使用(如1-2周)可在4℃避光冷藏,但需尽快用完,避免活性降低。
2、避光保存
荧光素酶底物(尤其是含荧光素类似物的成分)对光线敏感,光照会加速其氧化分解,需用棕色试剂瓶或铝箔包裹容器,存于避光环境(如暗盒或冰箱暗处)。
3、避免氧气和湿度
底物易被氧化,保存时需密封良好,防止空气进入;粉末状底物还需避免受潮(可放入干燥剂),否则可能影响溶解效率和活性。
4、分装保存
大体积底物建议按单次用量分装(如100μL/管),减少反复冻融和开封次数,延长保质期。
二、使用注意事项
1、解冻与平衡
冷冻保存的底物需冰上缓慢解冻,避免室温快速解冻(温度骤升可能破坏结构)。解冻后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产生气泡),并短暂离心(去除管壁残留)。
部分实验要求底物与反应体系温度一致(如室温或37℃),可在使用前将底物平衡至反应温度,但平衡时间不宜过长(通常<30分钟)。
2、避免污染
取用底物时需使用无菌、无酶的移液器和容器,避免引入蛋白酶、核酸酶或其他污染物,否则可能降解底物或干扰反应。
不可将剩余底物倒回原容器,以防污染整批试剂。
3、反应体系优化
严格按照说明书调整底物与样本的比例(如1:1混合),底物过量或不足都会影响荧光信号强度和稳定性。
注意反应缓冲液的兼容性:部分底物需在特定pH(如中性偏碱)或离子强度下反应,避免与样本中的强酸、强碱或高浓度抑制剂直接混合。
4、及时检测
荧光素酶反应通常为瞬时发光(如萤火虫荧光素酶反应在底物加入后几秒至几分钟内达峰,随后逐渐衰减),需在反应后立即用发光检测仪检测,或按说明书要求在特定时间窗内完成读数。
若需批量检测,建议分批次加入底物,避免因反应时间差异导致信号偏差。
5、安全与废液处理
部分底物含毒性成分(如某些化学发光底物),操作时需戴手套、护目镜,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或吸入。
废液需按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处理规定处理,不可随意倾倒。
三、特殊类型底物的注意事项
萤火虫荧光素酶底物:对ATP敏感,反应依赖ATP存在,需避免样本中ATP酶污染。
海肾荧光素酶底物:反应不依赖ATP,但对某些重金属离子敏感,需避免反应体系中存在高浓度金属离子(如Zn²⁺、Cu²⁺)。
长效底物:部分改良底物可延长发光时间(如几小时),但仍需注意避光和温度控制,避免信号提前衰减。
荧光素酶底物的保存和使用核心是“避光、低温、防氧化、防污染”,并严格遵循说明书操作,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最新动态
-
09.12
荧光素酶底物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注意事项是什么?
-
09.12
从载体构建、酵母菌株改造、实验流程设计等方面分析,如何进一步完善酵母双杂交技术,使其能够检测到更微弱或更复杂的蛋白质相互作用?
-
09.12
如何通过细胞实验来验证外泌体的功能?
-
09.11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双荧光实验,操作步骤有哪些主要区别?
-
09.11
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如何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探索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为疾病防治提供新靶点?
-
09.11
RT-PCR检测外泌体RNA的流程是怎样的?
-
09.08
双荧光实验怎么设计实验来确定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具体结合位点?
-
09.08
酵母单杂交实验遇到菌株污染噬菌体的情况,该如何应对?
-
09.08
外泌体中RNA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检测?
-
09.03
基因合成的长度上限通常是多少?目前已报道的最长人工合成基因/基因组是多少(如合成酵母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