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PCR检测外泌体RNA的流程是怎样的?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外泌体RNA是研究外泌体中核酸信息的核心技术,需严格控制外泌体纯化、RNA提取、逆转录及PCR扩增等关键步骤,以避免污染和假阳性/假阴性结果。以下是详细流程,按实验阶段拆解说明:
一、实验前准备:耗材与试剂选择
外泌体RNA含量极低(通常每个外泌体仅含1-10条RNA),且易受环境中游离RNA或RNase(RNA酶)污染,需优先选择无RNase污染的耗材和试剂:
耗材:无RNase离心管(1.5mL/50mL)、无RNase吸头、0.22μm 滤膜(用于外泌体纯化除杂);
试剂:
外泌体纯化试剂(如超速离心缓冲液 PBS、商业外泌体提取试剂盒;
RNA提取试剂(RNAiso for Small RNA,需适配外泌体中可能的小 RNA,如 miRNA);
逆转录试剂盒(含逆转录酶、dNTPs、RNase 抑制剂、随机引物/特异性引物);
qPCR试剂盒(含 Taq 酶、SYBR Green I /探针、ROX参比染料、无酶水);
对照品(如外泌体阳性对照、RNA提取阴性对照、无模板对照NTC)。
二、核心流程:分 4 个关键阶段
阶段 1:外泌体纯化(关键:去除游离 RNA 和杂质)
外泌体存在于体液(血清、血浆、尿液)或细胞培养上清中,需先纯化以排除游离 RNA、蛋白质、脂蛋白等干扰,常用纯化方法包括超速离心法(经典金标准)和商业试剂盒法(便捷高效),流程如下:
样本预处理:
体液样本(如血清):4℃下 10,000×g 离心 20 分钟,去除细胞碎片和大囊泡;取上清过 0.22μm 滤膜,进一步去除直径>220nm 的杂质;
细胞培养上清:先 3,000×g 离心 10 分钟去除细胞,再按上述步骤离心 + 滤膜过滤。
外泌体纯化:
超速离心法(推荐用于高纯度需求):将预处理后的上清转移至超速离心管,4℃下 100,000×g 离心 70-90 分钟;弃上清,用无 RNase PBS 重悬沉淀,再次 100,000×g 离心 70 分钟,最终得到纯化外泌体。
试剂盒法(推荐用于快速实验):按试剂盒说明书(如 ExoQuick)将上清与提取试剂按比例混合,4℃孵育 12-16 小时,随后 3,000×g 离心 30 分钟,弃上清,用无 RNase PBS 重悬沉淀即可。
外泌体鉴定(可选但推荐):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如 CD63、CD81、TSG101),或通过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TA)检测粒径(30-150nm),确认纯化效果。
阶段 2:外泌体 RNA 提取(关键:避免 RNase 降解)
外泌体膜结构需裂解后释放 RNA,且需严格抑制 RNase 活性,流程如下:
外泌体裂解:将纯化后的外泌体重悬液与RNA提取试剂(如 TRIzol™ LS)按比例混合(通常 1mL TRIzol™ LS 处理 100μL 外泌体重悬液),涡旋振荡 30 秒,室温静置 5 分钟,使外泌体膜充分裂解。
蛋白去除:加入氯仿(按 1mL TRIzol™ LS 加 0.2mL 氯仿),剧烈振荡 15 秒,室温静置 2-3 分钟,4℃下 12,000×g 离心 15 分钟;此时溶液分层,上层水相(含 RNA) 转移至新的无 RNase 离心管(避免吸到中间蛋白层)。
RNA 沉淀:加入等体积异丙醇(如上层水相 0.5mL,加 0.5mL 异丙醇),轻轻颠倒混匀,-20℃静置 30 分钟(或 4℃静置 2 小时),使 RNA 充分沉淀;4℃下 12,000×g 离心 10 分钟,弃上清,可见管底白色 RNA 沉淀。
RNA 洗涤与溶解:用 75% 无 RNase 乙醇(按 1mL TRIzol™ LS 加 1mL 乙醇)洗涤沉淀,4℃下 7,500×g 离心 5 分钟,弃上清;重复洗涤 1 次,室温晾干沉淀(避免完全干透,否则难溶解);加入 20-50μL 无 RNase 水或 TE 缓冲液,轻轻吹打溶解 RNA。
RNA 质量检测:用 Nanodrop 检测 RNA 纯度(A260/A280 应在 1.8-2.1 之间),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或 Agilent 2100 检测 RNA 完整性(外泌体 RNA 以小 RNA 为主,如 miRNA,电泳可见100-200nt条带)。
阶段 3:逆转录(RT):将RNA转为cDNA
外泌体RNA多为小RNA(如 miRNA、tsRNA)或低丰度 mRNA,需选择适配的引物(随机引物、oligo (dT) 或特异性引物),流程如下(以 20μL 反应体系为例):
试剂组分 |
体积(20μL 体系) | 作用 |
无 RNase 水 |
补足至 20μL | 定容 |
5×逆转录缓冲液 |
4μL | 提供酶促反应环境 |
dNTP 混合物(10mM each) |
2μL | 提供 DNA 合成原料 |
RNase 抑制剂(40U/μL) |
0.5μL | 抑制 RNase 降解 RNA |
逆转录酶(200U/μL) |
1μL | 将 RNA 逆转录为 cDNA |
引物(随机引物/特异性) |
1μL(10μM) | 结合 RNA,启动逆转录 |
外泌体RNA模板 |
10-15μL | 待逆转录的 RNA |
逆转录反应程序(按试剂盒说明书调整):
若为miRNA:通常先 42℃孵育 30 分钟(逆转录),再 85℃加热 5 分钟(灭活逆转录酶);
若为mRNA:用 oligo (dT) 引物时,42℃孵育 60 分钟,85℃加热 5 分钟。
cDNA 保存:反应结束后,cDNA 可立即用于 PCR,或 - 20℃保存(短期)/-80℃保存(长期)。
阶段 4:PCR 扩增与检测(关键:定量与质控)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普通PCR(定性检测)或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定量检测),常用qPCR分析外泌体 RNA 的相对表达量,流程如下:
qPCR 反应体系配制(20μL 体系,冰上操作):
试剂组分 |
体积(20μL 体系) | 作用 |
2×qPCR 混合液(含 Taq 酶、SYBR Green) |
10μL | 提供 PCR 扩增酶和荧光信号 |
上游引物(10μM) |
0.8μL | 结合 cDNA 上游序列 |
下游引物(10μM) |
0.8μL | 结合 cDNA 下游序列 |
无酶水 |
7.4μL | 定容 |
cDNA 模板 |
1μL | 待扩增的 cDNA(稀释 5-10 倍避免抑制) |
设置对照(必须,排除污染):
无模板对照(NTC):用无酶水替代 cDNA,检测试剂是否污染;
阴性对照:用不含外泌体的样本(如无血清培养基)提取 RNA 并逆转录,检测样本是否污染;
阳性对照:用已知含目标 RNA 的外泌体 cDNA,验证反应有效性。
qPCR 反应程序:
预变性:95℃ 30秒(激活Taq酶,变性cDNA);
扩增循环(40个循环):95℃ 5秒(变性)→ 60℃ 30 秒(退火 + 延伸,采集荧光信号);
熔解曲线分析:95℃ 15 秒 → 60℃ 1 分钟 → 95℃ 15 秒(验证产物特异性,单一峰为特异性扩增)。
结果分析:
定性:普通 PCR 需电泳检测,出现目标条带为阳性;
定量:qPCR 通过 Ct 值(荧光信号达到阈值的循环数)计算相对表达量,常用 2^(-ΔΔCt) 法,需选择外泌体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如 U6 snRNA 用于 miRNA,GAPDH 用于 mRNA)。
三、关键注意事项(避免实验失败)
RNase污染控制:全程使用无 RNase 耗材,操作时戴无粉手套并频繁更换,台面用 RNase 抑制剂(如 RNase Zap)擦拭;
外泌体纯度:若游离RNA污染严重,可在纯化后用RNase A处理(37℃孵育 30 分钟),再用 RNase 抑制剂灭活,去除外泌体外的游离RNA;
引物设计:针对小RNA(如 miRNA)需设计特异性茎环引物,避免非特异性扩增;
重复性验证:每个样本至少设置3个技术重复,确保结果可靠。
通过以上流程,可高效、准确地检测外泌体RNA的存在与表达水平,为外泌体的疾病诊断(如肿瘤标志物检测)或功能研究提供依据。
最新动态
-
09.11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双荧光实验,操作步骤有哪些主要区别?
-
09.11
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如何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探索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为疾病防治提供新靶点?
-
09.11
RT-PCR检测外泌体RNA的流程是怎样的?
-
09.08
双荧光实验怎么设计实验来确定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具体结合位点?
-
09.08
酵母单杂交实验遇到菌株污染噬菌体的情况,该如何应对?
-
09.08
外泌体中RNA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检测?
-
09.03
基因合成的长度上限通常是多少?目前已报道的最长人工合成基因/基因组是多少(如合成酵母染色体)?
-
09.03
未来siRNA合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长链合成效率和修饰兼容性?
-
09.03
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蛋白标志物的操作要点是什么?
-
09.02
多克隆抗体定制中,抗原类型(重组蛋白、合成多肽、小分子半抗原、全细胞)的选择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型抗原对定制成功率的影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