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转录法siRNA合成后,为何必须进行DNase和磷酸酶处理?这些步骤如何影响siRNA的活性?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09-30 10:09:05

    在体外转录法合成siRNA的流程中,DNase(脱氧核糖核酸酶)和磷酸酶处理是确保siRNA纯度、活性及实验可靠性的关键质控步骤,其核心目的是去除合成体系中残留的“杂质分子”——这些杂质会直接干扰siRNA的RNA干扰(RNAi)功能,甚至引发非特异性细胞反应。以下从“处理的必要性”“对siRNA活性的具体影响”两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一、为何必须进行DNase处理?——去除残留的DNA模板

    体外转录法合成siRNA的核心原理是:以双链DNA(dsDNA)为模板(通常是含siRNA正义链和反义链编码序列的DNA片段,或含T7/SP6等启动子的质粒),通过RNA聚合酶(如T7聚合酶)转录生成siRNA的正义链和反义链,再通过退火形成双链siRNA(dssiRNA)。这一过程中,DNA模板不会被消耗完全,必然残留于最终产物中,因此需要DNase处理去除。

1.DNase处理的核心必要性

    避免DNA模板引发的非特异性反应:残留的DNA模板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干扰实验:

    一是在细胞内被核酸酶(如DNaseI)降解时,产生的DNA片段可能激活细胞的“天然免疫通路”(如TLR9通路,可识别双链DNA),引发炎症因子(如IFN-α、TNF-α)释放,导致细胞状态改变(如凋亡、应激反应),进而掩盖siRNA的特异性沉默效应;

    二是若DNA模板含启动子序列(如T7启动子),在体外转录后若未去除,后续实验中若存在RNA聚合酶,可能持续转录生成多余的RNA片段,污染siRNA样品。

    防止DNA与siRNA竞争结合靶点:部分DNA模板的序列可能与siRNA的靶mRNA存在同源性,残留的DNA可能通过碱基互补结合靶mRNA,形成DNA-RNA杂合链,这会直接抢占siRNA的结合位点,导致siRNA无法与RISC(RNA诱导沉默复合体)结合发挥作用,显著降低沉默效率。

 

2.DNase处理对siRNA活性的影响

DNase处理通过“清除DNA杂质”直接保障siRNA的活性,具体体现在两点:

    维持siRNA的特异性:去除DNA后,可避免“天然免疫激活”和“靶点竞争”导致的非特异性效应,确保实验中观察到的“基因沉默”是siRNA介导的特异性反应,而非DNA干扰的假阳性结果;

    提升siRNA的有效浓度:残留的DNA会占据反应体系中的“空间和资源”(如在转染时,DNA可能与siRNA竞争转染试剂,导致siRNA转染效率下降),去除DNA后,单位体积内的“有效siRNA浓度”升高,更易与RISC结合,进而提高沉默效率。

    注意:需选择“无RNase活性的DNase”(如DNaseIRNase-free),避免DNase降解siRNA本身;处理后需通过加热(如65℃10分钟)或添加EDTA终止DNase活性,防止后续反应中DNase持续作用。

二、为何必须进行磷酸酶处理?——去除异常磷酸化的RNA片段

    体外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如T7聚合酶)会在RNA链的5’端添加磷酸基团(天然mRNA的5’端为帽子结构,而体外转录的RNA5’端多为单磷酸或三磷酸);同时,转录过程中可能产生“短片段RNA杂质”(如未完全延伸的正义链/反义链),这些片段的5’端或3’端可能携带磷酸基团。此外,RNA链的3’端可能因核酸酶降解产生磷酸基团。这些异常磷酸化的RNA片段会干扰siRNA的正常功能,需通过磷酸酶处理去除。

1.磷酸酶处理的核心必要性

    避免异常磷酸化干扰siRNA的RISC组装:siRNA发挥作用的关键步骤是“与RISC结合并解旋为单链RNA(ssRNA)”,而RISC对siRNA的磷酸化状态有严格要求——天然功能性siRNA的5’端为单磷酸基团,3’端为羟基(-OH)。若siRNA的5’端为三磷酸基团(体外转录常见产物),会阻碍RISC中的Argonaute蛋白(Ago2,RISC的核心组件)与siRNA结合,导致RISC组装失败;若3’端携带磷酸基团,可能引发核酸酶对siRNA的进一步降解,缩短其半衰期。

    去除短片段磷酸化RNA杂质:体外转录产生的“未完全延伸的短链RNA”(如10-15bp的片段),其5’端可能携带磷酸基团,这些片段虽无法形成完整的dssiRNA,但可能与RISC结合(竞争Ago2蛋白),或与靶mRNA的非特异性区域结合,导致“脱靶沉默”(off-targeteffect),干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磷酸酶可通过去除这些短片段的磷酸基团,使其失去与RISC结合的能力,同时降低其稳定性(去磷酸化的短链RNA更易被核酸酶降解)。

 

2.磷酸酶处理对siRNA活性的影响

    磷酸酶处理通过“规范siRNA的磷酸化状态”和“清除干扰性短片段”,直接保障siRNA的活性和特异性:

    确保RISC正常组装:将siRNA5’端的三磷酸基团转化为单磷酸基团(或通过特定磷酸酶去除多余磷酸),使其符合Ago2蛋白的结合要求,促进RISC组装,进而确保siRNA能正常解旋为单链并识别靶mRNA;

    降低脱靶效应:去除短片段RNA的磷酸基团后,这些杂质无法与RISC结合,减少了“非特异性沉默靶外基因”的概率,提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延长siRNA半衰期:去除3’端的磷酸基团后,siRNA不易被3’→5’核酸酶降解,在细胞内的存活时间延长,可更持久地发挥沉默作用。

 

常用磷酸酶类型:

    若需去除5’端三磷酸基团(转化为单磷酸),常用烟草酸性磷酸酶(TAP);

    若需去除5’端或3’端的所有磷酸基团(转化为羟基),常用小牛肠碱性磷酸酶(CIP)或虾碱性磷酸酶(SAP);

    处理后需通过加热(如75℃10分钟,SAP可快速失活)或酚氯仿抽提去除磷酸酶,避免其影响后续退火步骤。

 

三、两步处理的核心价值

    体外转录法合成siRNA后,DNase和磷酸酶处理是“纯度控制”和“活性保障”的双重关键:

    DNase处理:解决“DNA模板残留”问题,避免非特异性免疫激活和靶点竞争,确保siRNA的特异性;

    磷酸酶处理:解决“异常磷酸化”问题,保障siRNA与RISC的正常结合,减少脱靶效应,提升沉默效率。

 

    若省略任一步骤,可能导致siRNA活性显著下降(如沉默效率低于30%),或出现严重的非特异性反应(如细胞死亡、多基因脱靶),最终使实验结果不可靠。因此,这两步是体外转录法合成siRNA的“标准化质控流程”,不可省略。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