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蛋白的蛋白表达常面临溶解度低的问题,有哪些优化策略?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11-24 15:35:33

    膜蛋白(如GPCR、离子通道、转运蛋白等)因含大量疏水性跨膜结构域(TMD),在体外表达(原核/真核系统)中易发生疏水相互作用,导致聚集、沉淀,溶解度极低,是蛋白表达领域的核心难题。优化策略需围绕“降低疏水性相互作用、稳定天然构象、促进可溶性折叠”展开,涵盖表达系统选择、融合标签设计、去污剂筛选、缓冲液优化、辅助因子添加等多个维度,以下是具体可落地的技术方案:

 

一、基础优化:选择适配的表达系统,从源头提升可溶性

    不同表达系统的膜环境、折叠机制差异显著,需根据膜蛋白类型(原核/真核来源、跨膜次数)选择,避免因系统不兼容导致错误折叠和聚集:

 

1、原核表达系统(大肠杆菌):

    优势:成本低、表达量高、操作简便,适合原核来源膜蛋白或结构简单的膜蛋白(跨膜次数≤4);

 

2、优化方向:

    选择“低温诱导”菌株(如BL21(DE3)pLysS、Rosetta-gami),降低37℃高温导致的蛋白聚集,诱导温度控制在16-25℃,诱导时间延长至12-24小时,让蛋白缓慢折叠;

    避免过量表达:通过调整IPTG浓度(0.01-0.1mM,而非常规1mM)或使用阿拉伯糖诱导型启动子(araBAD),控制表达速率,减少未折叠蛋白积累;

    靶向内膜表达:使用含信号肽的载体(如pET-22b、pBAD/Myc-His),将膜蛋白靶向大肠杆菌内膜(含天然脂双层),避免在胞质中聚集,后续可通过裂解内膜获取可溶性蛋白。

 

3、真核表达系统(酵母、昆虫细胞、哺乳动物细胞):

    优势:具备内质网/高尔基体折叠机制、脂修饰(如糖基化)和膜插入系统,适合真核来源膜蛋白(如GPCR、复杂离子通道),能更准确模拟天然膜环境,提升可溶性和功能完整性;

 

4、关键选择:

    酵母(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适合中等规模表达,毕赤酵母可通过甲醇诱导高效表达,需优化培养基中的脂类成分(如添加胆固醇、磷脂),辅助膜蛋白折叠;

    昆虫细胞(Sf9、Sf21):杆状病毒介导的表达系统,膜蛋白表达量高,且能提供天然脂环境,适合需高活性的膜蛋白(如离子通道),可在培养基中添加脂类前体(如油酸、磷脂酰胆碱);

    哺乳动物细胞(HEK293、CHO):最接近天然细胞环境,适合需严格折叠和修饰的膜蛋白(如治疗性抗体靶点、GPCR),但成本高、表达量较低,可通过瞬时转染优化(如使用PEI转染试剂、优化质粒浓度)提升产量。

 

5、无细胞表达系统:

    适用于毒性膜蛋白(在活细胞中表达会导致细胞死亡),可直接在反应体系中添加脂类(如脂质体、去污剂),模拟膜环境,避免细胞内聚集;

    优化要点:反应体系中加入折叠辅助因子(如分子伴侣、二硫键异构酶),控制反应温度(20-25℃),减少蛋白错误折叠。

二、核心策略1:融合标签设计——提升溶解度、促进折叠与纯化

    融合标签通过“增加亲水性、提供折叠支架、辅助溶解”改善膜蛋白溶解度,需根据膜蛋白结构选择适配标签(避免影响跨膜结构域):

 

1、亲水性溶解标签(核心推荐):

    GST标签(谷胱甘肽S-转移酶):分子量26kDa,亲水性强,能显著提升膜蛋白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且可通过谷胱甘肽树脂快速纯化;需注意:标签需连接在膜蛋白的亲水性末端(N端或C端,避免覆盖跨膜区),后续可通过蛋白酶(如凝血酶、PreScission酶)切除。

    MBP标签(麦芽糖结合蛋白):分子量42kDa,亲水性和溶解性优于GST,且能作为“分子伴侣”辅助膜蛋白正确折叠,尤其适合高疏水性膜蛋白(如跨膜次数≥6的GPCR);表达后可通过amylose树脂纯化,兼容性好,对原核和真核系统均适用。

    SUMO标签(小泛素相关修饰物):分子量11kDa,不仅能提升溶解度,还能保护膜蛋白N端,避免降解,且SUMO蛋白酶切割特异性高(仅识别SUMO标签C端),切割后无残留氨基酸,不影响膜蛋白功能;适合对标签残留敏感的功能实验(如配体结合assay)。

 

2、其他功能标签(辅助优化):

    信号肽标签:如大肠杆菌的OmpA、PhoA信号肽(靶向内膜),真核细胞的Igκ信号肽(靶向内质网),帮助膜蛋白插入膜结构,减少聚集;

    多聚组氨酸标签(His₆/His₈):分子量小(~0.8kDa),疏水性低,不影响膜蛋白折叠,主要用于纯化(Ni-NTA树脂),通常与亲水性标签(如MBP-GST-His)组合使用,兼顾溶解度和纯化效率;

    折叠辅助标签:如硫氧还蛋白(Trx)、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能促进二硫键形成和正确折叠,适合含二硫键的膜蛋白(如胞外结构域富含半胱氨酸的受体)。

 

3、标签使用注意事项:

    标签位置:优先连接在膜蛋白的亲水性末端(如胞外域N端、胞内域C端),避免与跨膜结构域重叠,否则会影响膜蛋白插入和折叠;

    linker设计:标签与膜蛋白之间需插入柔性linker(如(Gly₄Ser)₃),减少标签与膜蛋白的空间位阻,促进各自正确折叠;

    标签切除:若标签影响膜蛋白功能(如配体结合、离子通道活性),需在纯化后用特异性蛋白酶切除,切除后需验证蛋白完整性和溶解度。

 

三、核心策略2:去污剂筛选——模拟膜环境,稳定疏水性跨膜域

    去污剂是膜蛋白溶解的关键试剂,通过“疏水尾部结合跨膜域、亲水头部暴露于水溶液”,形成可溶性的“去污剂-膜蛋白复合物”,需根据膜蛋白疏水性、跨膜次数选择适配类型和浓度:

1、去污剂分类与选择原则:

离子型去污剂(如SDS、CTAB):

    特点:疏水尾部带电荷,去污能力强,能彻底溶解膜蛋白,但易破坏蛋白天然构象(导致变性),仅适用于SDS-PAGE检测或无需功能的蛋白纯化,不推荐用于活性膜蛋白。

 

2、非离子型去污剂(核心推荐,温和且不破坏构象):

长链非离子去污剂(如DDM、TritonX-100):

    DDM(n-十二烷基-β-D-麦芽糖苷):最常用的膜蛋白溶解去污剂,疏水链长度与膜蛋白跨膜域匹配,亲水头部为麦芽糖基,温和且能稳定天然构象,适合大多数膜蛋白(如GPCR、离子通道);临界胶束浓度(CMC)低(0.17mM),后续可通过透析去除,不影响蛋白功能;

    TritonX-100:去污能力强,价格低廉,适合疏水性中等的膜蛋白,但疏水尾部为支链结构,可能影响部分膜蛋白的天然构象,需结合功能验证选择。

 

3、短链非离子去污剂(如OG、LMNG):

    OG(n-辛基-β-D-吡喃葡萄糖苷):CMC高(25mM),易透析去除,适合小分子量膜蛋白(跨膜次数≤4),但稳定性略差,需搭配辅助试剂使用;

    LMNG(laurylmaltoseneopentylglycol):新型温和去污剂,兼具DDM的稳定性和OG的易去除性,能形成小尺寸胶束,适合高分辨率结构解析(如冷冻电镜),对复杂膜蛋白(如多亚基离子通道)的溶解度提升效果显著。

 

4、两性离子去污剂(如CHAPS、Zwittergent):

    特点:兼具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去污剂的优势,温和且稳定,适合对构象敏感的膜蛋白(如酶类膜蛋白),但价格较高,可作为非离子型去污剂的替代选择。

 

5、去污剂使用优化:

    浓度控制:需使用“CMC以上2-5倍”的浓度(如DDM的使用浓度为0.5-1mM),确保形成足够胶束包裹跨膜域;浓度过高会导致蛋白过度溶解(可能破坏构象),过低则无法有效溶解,易聚集;

    组合使用:单一去污剂效果不佳时,可混合使用两种去污剂(如DDM+OG、DDM+胆固醇),胆固醇能模拟膜脂环境,增强膜蛋白稳定性,尤其适合GPCR等依赖脂类的膜蛋白;

    全程添加:从细胞裂解、蛋白纯化到储存,全程保持去污剂浓度在CMC以上,避免因去污剂浓度不足导致膜蛋白重新聚集;

    避免高温:去污剂处理时温度控制在4-10℃(冰浴或低温离心机),高温会加剧膜蛋白聚集和去污剂降解。

 

四、辅助优化:缓冲液与添加剂——稳定蛋白构象,减少聚集

    缓冲液的pH、离子强度及添加剂能显著影响膜蛋白的溶解度和稳定性,需针对性优化:

1、缓冲液基础参数:

    pH值:根据膜蛋白的等电点(pI)选择,通常为pH6.5-8.0(避免在pI附近,此时蛋白溶解度最低);如GPCR适合pH7.0-7.5的Tris-HCl缓冲液,转运蛋白可选择pH6.0-7.0的HEPES缓冲液;

    离子强度:使用低至中等离子强度(50-150mMNaCl/KCl),过高的离子强度会破坏蛋白表面的水化层,导致聚集;需避免使用重金属离子(如Cu²⁺、Zn²⁺),可能与膜蛋白的组氨酸、半胱氨酸结合,导致沉淀。

 

2、关键添加剂:

    脂类添加剂:如胆固醇、磷脂(PC、PE)、脂多糖,模拟天然膜脂环境,与膜蛋白跨膜域结合,稳定构象,尤其适合需脂类辅助功能的膜蛋白(如GPCR与G蛋白的相互作用);添加浓度为0.1-1mg/mL,需选择与去污剂兼容的脂类(如DDM与胆固醇兼容)。

 

3、折叠辅助因子:

    分子伴侣(如GroEL/GroES、Hsp70):在表达系统中共表达分子伴侣,辅助膜蛋白正确折叠,减少错误聚集;原核系统可使用pGro7质粒共表达GroEL/GroES,真核系统可共表达Hsp90;

    二硫键异构酶(PDI、DsbC):促进膜蛋白胞外域或胞内域的二硫键形成,避免因二硫键错配导致聚集,适合含半胱氨酸的膜蛋白。

 

4、稳定剂:

    甘油(10%-20%):增加缓冲液粘度,降低膜蛋白分子间碰撞频率,减少聚集,同时能保护蛋白天然构象,适合长期储存;

    蔗糖(0.2-0.5M):通过渗透压稳定蛋白结构,尤其适合真核来源膜蛋白;

    抗氧化剂(如DTT、β-巯基乙醇):维持还原环境,避免半胱氨酸氧化形成异常二硫键,浓度控制在1-5mM(DTT)或5-10mM(β-巯基乙醇)。

    螯合剂(如EDTA,1-5mM):螯合缓冲液中的金属离子,避免金属离子诱导的蛋白聚集和氧化。

 

五、后期处理与质量控制:避免纯化后聚集,验证可溶性与功能

1、温和纯化流程:

    选择温和的纯化方法(如亲和层析、凝胶过滤层析),避免剧烈操作(如反复冻融、高转速离心);

    凝胶过滤层析(SEC)不仅能纯化蛋白,还能分离可溶性单体与聚集体(聚集体洗脱体积更小),收集单体峰对应的组分,提升可溶性蛋白纯度;

    纯化过程全程低温(4℃),缩短蛋白暴露在非膜环境中的时间。

 

2、储存条件优化:

    短期储存(1-7天):4℃储存,缓冲液中保持去污剂(CMC以上)、10%甘油和EDTA,避免光照;

    长期储存(数月):分装成小体积(10-50μL),加入20%-30%甘油,-80℃冻存,避免反复冻融(反复冻融会导致去污剂胶束破裂,膜蛋白聚集);解冻时快速置于37℃水浴1-2分钟,立即冰浴冷却。

 

3、质量控制方法:

    溶解度验证:SDS-PAGE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条带是否单一、无弥散(弥散提示聚集);凝胶过滤层析(SEC)检测洗脱峰形,单一对称峰提示可溶性单体,多峰或宽峰提示聚集;

    构象验证:圆二色谱(CD)检测二级结构(如α-螺旋含量,膜蛋白跨膜域多为α-螺旋),与天然膜蛋白的CD谱对比,验证构象正确性;

    功能验证:根据膜蛋白类型设计实验(如GPCR的配体结合assay、离子通道的电生理实验、转运蛋白的底物转运实验),功能活性正常是“可溶性+天然构象”的最终验证。

 

六、膜蛋白溶解度优化的核心逻辑与流程

    核心逻辑是“模拟天然膜环境(去污剂+脂类)+辅助正确折叠(标签+分子伴侣)+减少聚集(低温+稳定剂)”,具体流程可概括为:

    预处理:根据膜蛋白来源选择适配表达系统(原核/真核/无细胞),设计融合标签(如MBP-His)和柔性linker;

    表达优化:低温诱导、控制表达速率,避免过量积累未折叠蛋白;

    溶解与提取:使用温和非离子去污剂(如DDM)裂解细胞,全程保持去污剂浓度在CMC以上;

    纯化与稳定:通过亲和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纯化,缓冲液中添加脂类、甘油、抗氧化剂等稳定剂;

    质控与储存:验证溶解度(SEC+SDS-PAGE)、构象(CD)和功能,分装低温冻存。

 

    通过以上系统性策略,可有效降低膜蛋白的疏水性聚集,提升可溶性和天然构象完整性,为后续的结构解析、功能研究或药物研发提供可靠的蛋白样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