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dna测序技术中,如何减少扩增偏倚,保证基因表达的真实性?
单细胞DNA测序(scDNA-seq)中,扩增偏倚的核心成因是单个细胞仅含约6pg二倍体基因组DNA,需通过全基因组扩增(WGA)放大至微克级测序用量,而扩增酶的序列偏好性、模板完整性差异、反应条件不均等,会导致不同区域DNA扩增效率失衡(如高GC/重复序列扩增不足、低GC/单一序列过度扩增),最终扭曲基因拷贝数、突变频率等真实遗传信息。要减少偏倚、保证数据真实性,需从“样本制备、扩增技术选择、反应条件优化、数据校正”四个核心环节系统性设计,具体策略如下:
一、样本制备:筑牢模板质量基础,减少初始偏倚来源
模板DNA的完整性和纯度是降低扩增偏倚的前提,需通过温和处理避免DNA损伤,排除污染干扰:
温和分离单细胞:优先选择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或微流控芯片分选技术,避免机械研磨、反复吹打等剧烈操作——这类操作会导致基因组DNA断裂,断裂片段更易被扩增酶偏好性识别,进而加剧偏倚;分选缓冲液需添加EDTA(螯合Mg²⁺,抑制细胞内DNase活性),pH稳定在7.2-7.6,分选后快速转移至裂解液,避免细胞体外停留过久导致DNA降解。
低损伤裂解细胞:使用无DNase、无RNase污染的裂解液(含蛋白酶K和温和去污剂如SDS),采用“低温短时”裂解方案(50-55℃孵育10-15分钟),避免高温(>65℃)或长时间孵育(>30分钟)造成DNA变性、断裂;裂解后需通过95℃加热5分钟彻底灭活蛋白酶K,防止残留酶影响后续扩增酶活性。
修复模板DNA损伤(针对敏感样本):对于冷冻保存、临床来源的细胞(易出现单链断裂、缺口等损伤),可在扩增前加入DNA修复酶混合物(如T4DNA聚合酶、DNA连接酶),修复模板损伤——损伤的DNA片段会因结构异常被扩增酶优先结合,导致局部过度扩增,修复后可显著提升模板均一性。
严格排除污染:单细胞样本极易受外源DNA(如环境微生物、操作过程中交叉污染)影响,需在无菌超净台操作,使用RNase-free/DNase-free专用耗材,分选时设置空白对照(仅加缓冲液,无细胞),后续通过测序数据剔除污染序列。

二、核心环节:选择低偏倚扩增技术,从原理上降低偏好性
不同WGA技术的扩增机制决定了偏倚程度,需优先选择基于“全基因组均衡覆盖”设计的技术,避免单一引物/酶的偏好性局限:
多重置换扩增(MDA):这是目前偏倚最低的主流技术之一,核心依赖phi29聚合酶——该酶具有高保真、强链置换活性,搭配随机六聚体引物,可在30℃恒温条件下连续合成10-20kb长片段,能有效覆盖高GC(40%-70%)、重复序列等难扩增区域,全基因组覆盖度可达90%以上,尤其适合拷贝数变异(CNV)和点突变检测,能最大程度保留基因组原始信息。
组合标签扩增(如LIANTI):针对高通量场景设计,单细胞裂解后,先用带独特条形码的引物对DNA片段进行标记,再进行少量PCR扩增——通过条形码区分不同细胞的DNA,无需大量扩增即可实现高通量检测,减少PCR循环数(通常≤20个循环),从而降低循环过程中累积的偏倚,适合大规模单细胞CNV分析和肿瘤异质性研究。
微流控介导的单分子扩增(如10x Genomics Chromium):利用微流控芯片将单个细胞与“油滴+引物微珠”包裹形成独立反应体系,每个微珠携带独特细胞标签和分子标签,扩增过程在油滴内封闭进行,既避免了不同细胞间的交叉污染,又能通过分子标签追踪单个DNA分子的扩增历程,后续可通过标签计数校正扩增偏倚,同时支持高通量检测(一次可处理数千个细胞),兼顾效率与准确性。
避免使用高偏倚技术:传统基于PCR的扩增技术(如DOP-PCR)虽操作简单、成本低,但依赖Taq聚合酶的热循环扩增,Taq酶对高GC序列结合能力弱,且热循环过程中易产生错配和扩增不均,偏倚程度较高,仅适合低通量初步筛选,不建议用于高精度遗传信息分析。
三、反应条件优化:精细调控扩增过程,减少效率失衡
即使选择低偏倚技术,反应条件的细微差异也会加剧偏倚,需针对性优化以提升扩增均一性:
优化扩增酶与引物:优先使用高保真、低偏好性的扩增酶(如MDA中的phi29聚合酶、PCR类扩增中的高保真聚合酶),这类酶对不同序列的结合亲和力更均一,可减少对特定序列的偏好;引物选择随机引物(如随机六聚体、九聚体),避免使用特异性引物(易导致靶向区域过度扩增),引物浓度需严格遵循说明书,过高会引发引物二聚体,过低则导致扩增效率不足。
调控反应体系成分:模板DNA浓度需控制在扩增酶的最适范围(避免模板过量导致局部竞争抑制,或模板过少加剧随机偏倚);dNTPs采用等摩尔浓度配比(通常各1-2mM),保证四种核苷酸充足且均衡,避免某类核苷酸短缺导致扩增停滞;缓冲液中Mg²⁺浓度需匹配扩增酶需求(如phi29聚合酶最适Mg²⁺浓度为3-5mM),过高或过低会影响酶活性和序列结合特异性;可添加少量甜菜碱(0.5-1M)或二甲基亚砜(DMSO,5%-10%),这类试剂能降低DNA解链温度,提升扩增酶对高GC序列的扩增效率,减少GC含量差异导致的偏倚。
优化扩增程序:MDA技术需严格控制恒温时间(通常12-16小时),避免时间过短导致扩增不完全,或时间过长引发过度扩增;PCR类扩增需减少循环数(尽量控制在20-25个循环),循环数越多,扩增偏倚累积越显著,可通过“低循环数+高扩增效率”平衡(如使用高活性扩增酶);热循环过程中,退火温度需根据引物Tm值优化,避免退火温度过低导致非特异性结合,过高则降低引物结合效率,均会加剧偏倚。
采用微滴化/分区扩增:将扩增反应分散到大量微小反应单元(如油包水微滴、微孔阵列),每个单元仅含少量模板DNA(甚至单分子),减少不同区域DNA在同一反应体系中的竞争抑制——传统bulk扩增中,高扩增效率的序列会抢占更多酶和dNTPs,抑制低效率序列扩增,而分区扩增可让每个单元内的扩增资源均匀分配,显著降低竞争导致的偏倚。
四、数据校正与质量控制:剔除偏倚信号,验证数据真实性
扩增后的数据仍可能残留部分偏倚,需通过生物信息学校正和多维度质控,筛选真实可靠的信息:
1、生物信息学校正策略:
分子标签计数校正:利用扩增过程中引入的分子标签(如UMI),追踪每个原始DNA分子的扩增产物——同一原始分子的所有扩增子携带相同标签,通过计数标签数量而非扩增子数量,剔除过度扩增带来的信号冗余,还原原始分子的真实丰度;
序列偏好性校正:基于已知参考基因组,构建扩增酶的序列偏好性模型(如phi29聚合酶对特定k-mer序列的扩增效率差异),通过算法修正不同区域的扩增信号,补偿高GC/重复序列的扩增不足;
背景噪音过滤:设置阴性对照(无细胞的空白扩增体系),识别环境污染、引物二聚体等背景信号,在数据分析中剔除这类非样本来源的序列;同时过滤低覆盖度区域(覆盖深度低于平均水平1/3的区域),避免因扩增不足导致的假阴性结果。
2、多维度质量控制:
覆盖度评估:通过测序数据计算全基因组覆盖度(理想状态下>90%),以及覆盖均匀度(各染色体、各基因区域的覆盖深度变异系数<0.3),覆盖度过低或均匀度差,提示扩增偏倚严重;
拷贝数变异(CNV)一致性验证:对比同一细胞群体中多个单细胞的CNV图谱,剔除偏离群体共识的异常样本(可能因扩增偏倚或细胞异常导致);
突变验证:对关键突变位点(如肿瘤驱动突变),采用Sanger测序或数字PCR技术进行验证,排除扩增导致的假阳性突变;
测序深度优化:针对不同研究目标调整测序深度,如CNV检测需≥30×测序深度,点突变检测需≥100×测序深度,足够的深度可降低随机扩增偏倚对数据解读的影响。
总结:减少扩增偏倚的核心逻辑与流程
核心逻辑是“从源头降低偏倚(样本制备+低偏倚技术)→过程控制偏倚(反应条件优化)→后期校正偏倚(数据处理)”,具体流程可概括为:
预处理:通过温和分选、低损伤裂解、模板修复,获得完整均一的单细胞基因组DNA;
扩增:选择MDA、组合标签扩增或微流控介导扩增等低偏倚技术,搭配优化的反应体系(高保真酶、随机引物、适量添加剂)和程序(分区扩增、少循环数);
测序与校正:通过分子标签计数、序列偏好性模型等算法校正扩增信号,过滤背景噪音;
质控:通过覆盖度、均匀度、功能验证(如突变验证、CNV一致性)筛选可靠数据。
通过这一系统性策略,可最大程度减少扩增偏倚,让单细胞DNA测序数据真实反映细胞的原始遗传信息,为拷贝数变异分析、肿瘤异质性研究、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应用提供可靠支撑。
最新动态
-
11.24
膜蛋白的蛋白表达常面临溶解度低的问题,有哪些优化策略?
-
11.24
单细胞dna测序技术中,如何减少扩增偏倚,保证基因表达的真实性?
-
11.24
体外RNA合成如何保证RNA的完整性,避免降解和二级结构形成?
-
11.20
体外转录法合成RNA时,启动子选择对转录效率有何影响,如何优化?
-
11.20
ELISA试剂盒定制时,抗原包被浓度和抗体稀释比例如何优化提升检测灵敏度?
-
11.20
蛋白纯化过程如何减少目的蛋白的降解,保护其生物活性?
-
11.20
RIP试剂盒提取RNA和纯化步骤有哪些注意事项,避免RNA降解?
-
11.18
RIP试剂盒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如何避免非特异性RNA-蛋白结合导致的假阳性结果?
-
11.18
原核系统与真核系统的蛋白表达有何差异,如何根据蛋白结构和功能选择表达系统?
-
11.18
dna测序中Sanger测序与二代测序NGS的适用场景有何区别,如何根据实验需求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