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纯化过程如何减少目的蛋白的降解,保护其生物活性?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11-20 13:55:52

    减少目的蛋白降解、保护生物活性,需围绕“抑制蛋白酶活性”“稳定蛋白构象”“减少物理化学损伤”三大核心,从缓冲液配置、操作条件、纯化流程全环节把控。

 

1、缓冲液与添加剂优化

    提前配置新鲜缓冲液,根据目的蛋白特性调整pH值(通常接近其等电点±0.5),避免pH波动导致构象变化。

    加入蛋白酶抑制剂cocktail(含PMSF、EDTA、抑肽酶等),全程现加现用,抑制样品中内源性蛋白酶活性。

    针对蛋白类型添加稳定剂:疏水蛋白加甘油(10%-20%)或蔗糖,膜蛋白加去垢剂(如TritonX-100),氧化敏感蛋白加DTT、β-巯基乙醇等还原剂。

    控制缓冲液中盐浓度,避免高盐导致蛋白析出或构象破坏,必要时加入适量金属离子(如Mg²⁺)维持蛋白活性中心。

2、操作条件控制

    全程低温操作(4℃或冰浴),离心、层析等步骤均在低温环境下进行,降低蛋白酶活性和蛋白自发降解速率。

    缩短纯化时间,样品破碎后立即开始纯化,避免室温放置超过1小时,减少蛋白暴露在降解环境中的时间。

    避免反复冻融样品,破碎后的粗提液若需暂存,分装成小体积置于-80℃,并加入保护剂(如甘油)。

操作中避免剧烈搅拌、反复吹打,层析柱流速遵循说明书,减少剪切力对蛋白构象的破坏。

 

3、纯化流程与后续处理

    粗提液澄清需彻底,通过离心(10000g以上,4℃)或过滤(0.45μm滤膜)去除细胞碎片,避免碎片中蛋白酶持续降解目的蛋白。

    选择合适的纯化方式,优先用温和的亲和层析(如Ni-NTA、GST亲和),减少多步层析导致的蛋白损失和降解。

    洗脱后及时透析或超滤换液,去除残留的蛋白酶抑制剂、高盐或还原剂,避免长期影响蛋白活性。

    纯化后的蛋白需立即检测活性,短期储存(1-3天)置于4℃,长期储存分装置于-80℃,并加入适量蛋白保护剂(如BSA、甘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