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核系统与真核系统的蛋白表达有何差异,如何根据蛋白结构和功能选择表达系统?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11-18 10:35:57

    原核与真核蛋白表达系统的核心差异集中在翻译后修饰、折叠环境等,选择需紧扣蛋白的结构复杂性和功能需求。

一、原核与真核表达系统的核心差异

1.原核表达系统(以大肠杆菌为代表)

    优势:繁殖快、培养成本低、表达量高(可达菌体总蛋白的50%),操作流程简单。
    局限:无真核蛋白翻译后修饰(如糖基化、磷酸化、二硫键正确配对),缺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折叠环境,易形成包涵体(不溶性蛋白聚集),不能表达复杂膜蛋白或大分子量多功能蛋白。

    适用蛋白类型:结构简单的胞内蛋白、无修饰需求的酶、抗原片段等。

2.真核表达系统(酵母、昆虫细胞、哺乳动物细胞)

    酵母表达系统(如毕赤酵母):兼具原核的低成本和真核的基础修饰能力,可进行糖基化和二硫键形成,表达量中等,适合中等复杂度蛋白(如单链抗体、酶类)。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如杆状病毒载体):修饰更接近哺乳动物细胞,能表达膜蛋白、多亚基复合物,表达量较高,适合功能验证类实验。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如CHO、HEK293细胞):可进行最接近天然状态的翻译后修饰(如复杂糖基化、磷酸化),蛋白折叠正确,活性与天然蛋白一致,但培养成本高、表达量低、操作复杂。

    共同优势:能实现蛋白正确折叠和修饰,保障蛋白天然功能。

    共同局限:成本高于原核,实验周期更长,技术门槛更高。

 

二、基于蛋白结构和功能的选择逻辑

1、优先判断蛋白是否需要翻译后修饰:

    无需修饰(无糖基化位点、无复杂二硫键):选原核表达系统,兼顾效率和成本。

    需要基础修饰(简单糖基化、二硫键配对):选酵母表达系统,平衡成本与修饰需求。

    需要复杂修饰(复杂糖基化、磷酸化、酰基化)或膜蛋白、多亚基复合物:选昆虫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2、结合蛋白功能需求:

    仅用于抗原制备、蛋白结构分析(无需活性):原核系统足够,可通过变性复性处理包涵体。

    用于体外活性检测、体内功能实验、药物研发(需天然活性):优先真核系统,尤其是哺乳动物细胞(针对人体蛋白)。

 

3、考虑实际实验限制:

    预算有限、实验周期紧张、需大量蛋白:原核或酵母系统。

    预算充足、追求蛋白高活性和天然结构:哺乳动物细胞系统。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