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重复序列的siRNA合成通过分段合成和重叠区设计解决?
含重复序列的siRNA(小干扰RNA)在合成过程中容易因序列的高度重复性引发一系列问题,而分段合成与重叠区设计是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含重复序列的siRNA合成易出现的问题
1、链内/链间错配与二级结构干扰
重复序列(如polyA、polyU或正向/反向重复单元)易通过碱基互补形成稳定的茎环结构、发夹结构或自身折叠,导致合成过程中引物/模板结合效率下降,酶促延伸时聚合酶难以通过二级结构区域,甚至引发链延伸终止。
例如,连续U序列可能因局部碱基堆积作用形成刚性结构,阻碍核苷酸的有序掺入;反向重复序列可能通过链内互补形成“发卡”,直接中断合成链的延伸。
2、合成保真度低,错误率升高
重复序列中碱基种类单一或排列规律一致,会增加酶(如DNA聚合酶)的“滑动”风险——即聚合酶在复制重复单元时发生碱基插入或缺失(移码突变)。例如,合成polyA重复序列时,聚合酶可能因模板链的连续A碱基而错误掺入额外A,或跳过部分A导致缺失,显著降低合成准确性。
3、长链合成效率低下,产物均一性差
重复序列的二级结构和酶滑动问题会随链长增加而加剧。传统化学合成或酶促合成中,长重复序列的完整产物比例低,易产生大量截短片段(因延伸终止)或错误延伸产物,导致最终siRNA的纯度和均一性下降,后续实验中干扰效率波动大。
3、分离纯化困难
含重复序列的siRNA片段与错误产物(如截短体、错配体)的分子量和理化性质接近(尤其长度差异较小时),常规的PAGE或HPLC分离难以有效区分,进一步影响产物纯度。

二、通过分段合成与重叠区设计解决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分段合成将长重复序列拆分为短片段,通过重叠区设计实现精准拼接,具体机制如下:
1、分段合成:降低单一序列的复杂性
将含重复序列的siRNA全长(通常21-23nt,若为长链前体则更长)拆分为2-3个短片段(如10-15nt),每个短片段的重复单元长度缩短,减少二级结构形成的概率。例如,含15个连续A的siRNA可拆分为两个含7-8个A的短片段,单个片段的自身折叠倾向显著降低,合成时酶的滑动风险也随之减少,从而提高各短片段的合成准确性和效率。
2、重叠区设计:实现精准拼接与纠错
重叠区的互补配对作用:在拆分的短片段末端设计6-10nt的重叠区(互补序列),通过碱基配对形成稳定的双链中间体,为连接酶(如T4RNA连接酶)提供精准的连接位点,避免随机连接。例如,片段1的3’端设计“-AUCG-”,片段2的5’端设计互补的“-UAGC-”,通过碱基配对确保拼接方向正确。
减少重复序列的连续暴露:重叠区可打破重复序列的连续性,例如将连续polyA拆分为“AAACCA”和“CCAAAA”,重叠区“CCA”与“GGT”(互补)拼接后恢复全长,但分段时避免了单一长链重复序列的合成难题。
拼接后的纠错筛选:若分段合成的短片段存在少量错误,重叠区的互补配对会优先选择正确配对的片段(错误片段因碱基错配导致配对稳定性低),连接后通过PAGE或测序筛选正确全长产物,间接提高最终产物的保真度。
3、酶促连接的针对性优化
结合重叠区设计,选择对二级结构容忍度更高的连接酶(如突变型T4RNA连接酶),并优化反应缓冲液(如添加甜菜碱等助溶剂,破坏碱基间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进一步提高含重复序列片段的连接效率。
含重复序列的siRNA合成的核心挑战是二级结构干扰和合成错误率高,分段合成通过降低单一片段的复杂性减少这些问题,而重叠区设计则通过精准互补确保片段正确拼接,两者结合可有效提升产物的准确性、均一性和合成效率,是解决重复序列合成难题的主流策略。
最新动态
-
11.14
硫酸铵沉淀法纯化的多克隆抗体,纯度通常能达到多少?怎么提升纯度?
-
11.14
含重复序列的siRNA合成通过分段合成和重叠区设计解决?
-
11.14
酶促合成法相比传统化学合成法,在准确性、合成长度上有哪些优势?
-
11.13
疏水抗原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纯化时易出现沉淀,需调整哪些缓冲液条件?
-
11.13
琼脂糖凝胶电泳能否初步判断合成基因的完整性?如何通过电泳结果排除“片段断裂”或“非特异性条带”问题?
-
11.13
进行基因序列设计时,需要提前规避哪些风险序列?
-
11.11
难表达或毒性抗原的多克隆抗体定制,有哪些替代方案?
-
11.11
CAR-T细胞治疗中,CAR基因的合成有哪些特殊要求?
-
11.11
植物基因工程用于农杆菌转化的目的基因DNA合成,需在序列设计上考虑哪些植物特异性因素?
-
11.11
多克隆抗体定制中,能否通过“预免疫”减少抗载体抗体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