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水抗原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纯化时易出现沉淀,需调整哪些缓冲液条件?
通过调整缓冲液的pH、离子强度,添加增溶剂(甘油/乙二醇)、稳定剂(BSA/非离子去污剂),可有效抑制疏水抗体沉淀,同时保留抗体活性。
一、缓冲液核心条件调整
1.pH值优化
选择抗体等电点(pI)±1.0的pH范围,避免pH接近pI导致抗体疏水基团暴露、聚集沉淀。
常用pH范围为7.0-8.0,优先选用Tris-HCl缓冲液(pH稳定性强),或PBS缓冲液(生理环境适配性好)。
避免pH低于6.0或高于9.0,极端pH会破坏抗体构象,加重沉淀。
2.离子强度调整
维持低至中等离子强度(10-50mMNaCl),降低疏水相互作用引发的聚集。
避免高盐浓度(>150mMNaCl),高盐会破坏抗体表面水化层,促进蛋白沉淀。
可添加5-10mMEDTA,螯合金属离子,减少金属离子介导的抗体交联聚集。
3.增溶剂添加
甘油:终浓度10%-30%,通过降低溶液介电常数、增强抗体水化作用抑制沉淀,且不影响抗体活性。
乙二醇:终浓度5%-15%,效果与甘油类似,适合对甘油敏感的纯化体系。
注意:增溶剂需在低温(4℃)下添加,避免高温导致抗体变性。
4.稳定剂与去污剂搭配
非离子去污剂:添加0.01%-0.1%Tween-20或TritonX-100,通过疏水基团结合抗体表面疏水位点,阻止聚集。
蛋白稳定剂:添加1%-2%BSA或0.5%-1%明胶,利用载体蛋白包裹抗体疏水区域,减少沉淀。
避免使用离子型去污剂(如SDS),会破坏抗体结构导致失活。

二、纯化过程辅助优化
全程低温操作:所有缓冲液预冷至4℃,纯化过程在冰浴或低温层析柜中进行,降低抗体疏水聚集速率。
样品浓度控制:抗体洗脱后浓度不宜过高(建议<1mg/mL),浓度过高易导致疏水相互作用增强,可直接用含增溶剂的缓冲液稀释。
缓冲液更换:纯化后通过透析或凝胶过滤(如Superdex75)更换至最终储存缓冲液,去除可能引发沉淀的杂质(如游离抗原、高盐)。
三、沉淀应急处理方案
若出现轻微沉淀,可4℃、12000rpm离心5分钟,取上清继续纯化,同时调整缓冲液pH或增加增溶剂比例。
若沉淀严重,需重新优化缓冲液条件(优先调整pH和甘油浓度),或采用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可溶性抗体与聚集沉淀。
最新动态
-
11.13
疏水抗原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纯化时易出现沉淀,需调整哪些缓冲液条件?
-
11.13
琼脂糖凝胶电泳能否初步判断合成基因的完整性?如何通过电泳结果排除“片段断裂”或“非特异性条带”问题?
-
11.13
进行基因序列设计时,需要提前规避哪些风险序列?
-
11.11
难表达或毒性抗原的多克隆抗体定制,有哪些替代方案?
-
11.11
CAR-T细胞治疗中,CAR基因的合成有哪些特殊要求?
-
11.11
植物基因工程用于农杆菌转化的目的基因DNA合成,需在序列设计上考虑哪些植物特异性因素?
-
11.11
多克隆抗体定制中,能否通过“预免疫”减少抗载体抗体的产生?
-
11.10
难表达或毒性抗原的多克隆抗体定制,有哪些替代方案?
-
11.10
科研级与临床前研究级的多克隆抗体定制在质量标准(如内毒素、无菌性)上有何差异?
-
11.07
DNA合成中“固相载体”的作用是什么?不同孔径的载体树脂对DNA合成的片段长度有何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