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克隆抗体定制中,能否通过“预免疫”减少抗载体抗体的产生?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11-11 14:31:38

    可以通过预免疫减少抗载体抗体产生,核心逻辑是提前耗尽机体针对载体蛋白的特异性免疫细胞,降低后续正式免疫时的抗载体应答。

 

1、核心原理

    载体蛋白(如BSA、KLH)免疫原性强,易引发机体产生大量抗载体抗体,干扰目的抗原抗体的筛选。

    预免疫通过“提前暴露纯载体”,让机体针对载体的特异性B细胞启动应答并耗竭,后续接触“目的抗原-载体偶联物”时,抗载体应答会显著减弱。

    机体免疫资源会更多转向针对“目的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产生,提升最终血清中目的抗体的比例。

2、具体操作逻辑

    预免疫阶段:单独使用“纯载体蛋白”(与后续偶联用载体完全一致)免疫动物,剂量和免疫途径与正式免疫一致。

    间隔期设置:预免疫后等待1-2周,让机体完成针对载体的初次免疫应答,耗尽大部分载体特异性B细胞。

    正式免疫阶段:注射“目的抗原-载体偶联物”,此时机体对载体的免疫记忆已减弱,重点启动针对目的抗原的免疫应答。

    后续流程:按常规进行加强免疫、血清收集,最终血清中抗载体抗体的占比会明显降低。

 

3、关键注意事项

    载体必须完全一致,预免疫和正式免疫需使用同一种载体(如均为KLH或均为BSA),避免交叉反应。

    预免疫剂量不宜过高,避免引发过度免疫抑制,影响后续目的抗原的免疫效果。

    仅适用于“载体-抗原偶联”模式的免疫,若目的抗原无需载体偶联则无需预免疫。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