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克隆抗体定制中,能否通过“预免疫”减少抗载体抗体的产生?
可以通过预免疫减少抗载体抗体产生,核心逻辑是提前耗尽机体针对载体蛋白的特异性免疫细胞,降低后续正式免疫时的抗载体应答。
1、核心原理
载体蛋白(如BSA、KLH)免疫原性强,易引发机体产生大量抗载体抗体,干扰目的抗原抗体的筛选。
预免疫通过“提前暴露纯载体”,让机体针对载体的特异性B细胞启动应答并耗竭,后续接触“目的抗原-载体偶联物”时,抗载体应答会显著减弱。
机体免疫资源会更多转向针对“目的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产生,提升最终血清中目的抗体的比例。

2、具体操作逻辑
预免疫阶段:单独使用“纯载体蛋白”(与后续偶联用载体完全一致)免疫动物,剂量和免疫途径与正式免疫一致。
间隔期设置:预免疫后等待1-2周,让机体完成针对载体的初次免疫应答,耗尽大部分载体特异性B细胞。
正式免疫阶段:注射“目的抗原-载体偶联物”,此时机体对载体的免疫记忆已减弱,重点启动针对目的抗原的免疫应答。
后续流程:按常规进行加强免疫、血清收集,最终血清中抗载体抗体的占比会明显降低。
3、关键注意事项
载体必须完全一致,预免疫和正式免疫需使用同一种载体(如均为KLH或均为BSA),避免交叉反应。
预免疫剂量不宜过高,避免引发过度免疫抑制,影响后续目的抗原的免疫效果。
仅适用于“载体-抗原偶联”模式的免疫,若目的抗原无需载体偶联则无需预免疫。
最新动态
-
11.13
疏水抗原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纯化时易出现沉淀,需调整哪些缓冲液条件?
-
11.13
琼脂糖凝胶电泳能否初步判断合成基因的完整性?如何通过电泳结果排除“片段断裂”或“非特异性条带”问题?
-
11.13
进行基因序列设计时,需要提前规避哪些风险序列?
-
11.11
难表达或毒性抗原的多克隆抗体定制,有哪些替代方案?
-
11.11
CAR-T细胞治疗中,CAR基因的合成有哪些特殊要求?
-
11.11
植物基因工程用于农杆菌转化的目的基因DNA合成,需在序列设计上考虑哪些植物特异性因素?
-
11.11
多克隆抗体定制中,能否通过“预免疫”减少抗载体抗体的产生?
-
11.10
难表达或毒性抗原的多克隆抗体定制,有哪些替代方案?
-
11.10
科研级与临床前研究级的多克隆抗体定制在质量标准(如内毒素、无菌性)上有何差异?
-
11.07
DNA合成中“固相载体”的作用是什么?不同孔径的载体树脂对DNA合成的片段长度有何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