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合成的序列设计中,为何需避免连续6个以上相同碱基(如polyA、polyT)?
避免连续6个以上相同碱基,是为了防止合成效率下降、序列错误和产物不均一,这类序列会通过“链内二级结构”和“偶联效率衰减”阻碍偶联步骤。
一、避免连续长相同碱基的核心原因
合成产物易出现缺失或插入突变,长均聚物(如polyA/T/C/G)会导致DNA聚合酶或合成酶“滑移”,比如polyA区域可能少加或多加1-2个A,造成序列不准确。
产物纯度大幅降低,长相同碱基会让部分合成链提前终止,最终得到长短不一的混合物,后续纯化难度增加。
影响下游实验,如PCR扩增时引物结合不稳定、测序时信号中断,或克隆时酶切效率下降。

二、对合成偶联步骤的具体阻碍
DNA合成(固相亚磷酰胺法)的偶联步骤是“逐个添加核苷酸”,长相同碱基主要通过两点干扰该过程:
链内二级结构形成:连续相同碱基易折叠形成发夹或茎环结构,比如polyT的胸腺嘧啶之间可形成弱氢键,让合成链的3’端被折叠隐藏,导致下一个核苷酸无法有效结合到延伸末端,直接阻断偶联反应。
偶联效率累积衰减:每个核苷酸的偶联效率约99%,长相同碱基会放大这种衰减——连续6个相同碱基的理论偶联效率仅99%⁶≈94%,若形成二级结构,实际效率会更低,最终导致大量短链杂质产生。
脱保护不完全干扰:长相同碱基可能影响碱基上保护基团的脱保护反应,残留的保护基团会进一步阻止下一轮核苷酸的偶联,形成“停滞链”。
最新动态
-
11.18
RIP试剂盒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如何避免非特异性RNA-蛋白结合导致的假阳性结果?
-
11.18
原核系统与真核系统的蛋白表达有何差异,如何根据蛋白结构和功能选择表达系统?
-
11.18
dna测序中Sanger测序与二代测序NGS的适用场景有何区别,如何根据实验需求选择?
-
11.18
基因合成的引物设计需遵循哪些原则,如何避免合成过程中的碱基错配?
-
11.17
DNA合成的序列设计中,为何需避免连续6个以上相同碱基(如polyA、polyT)?
-
11.17
基因合成服务商通常提供哪些交付形式?如何选择?
-
11.17
原核生物基因与真核生物基因的合成策略有何差异?
-
11.14
硫酸铵沉淀法纯化的多克隆抗体,纯度通常能达到多少?怎么提升纯度?
-
11.14
含重复序列的siRNA合成通过分段合成和重叠区设计解决?
-
11.14
酶促合成法相比传统化学合成法,在准确性、合成长度上有哪些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