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双杂交AD和BD质粒的构建
酵母双杂交(Y2H)是快速鉴定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的实验方法。在进行酵母双杂交实验时,需要构建两个表达融合蛋白的质粒,即AD(Activation Domain)和BD(Binding Domain)质粒。以下是一般的构建步骤:
选择适当的载体:AD和BD质粒均需要选择带有对应标签的适当载体,常见的包括pACT和pGADT7(AD载体),pBridge和pGBKT7(BD载体)。选择不同载体的目的是方便后续配子。

克隆目标序列:将目标蛋白的编码区域克隆入对应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中。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原有的识别序列对融合蛋白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一般会选择仅包括开放阅读框(ORF)的DNA序列或重组两段DNA序列的方式进行克隆。
检查克隆结果:将克隆产物PCR扩增检测,确认目标序列已成功克隆。
进行序列鉴定:将克隆产品进行Sanger测序或深度测序,确保克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构建融合蛋白质粒:将检测合格的目标序列与所选载体重组拼接,构建AD和BD质粒。
质粒测序:对构建后的AD和BD质粒进行再次测序,以确认正确构建。
酵母双杂交实验需要避免假阳性结果的出现。因此,在选择目标序列时应优先选择已经验证或公认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同时还应注意采用合适的对照质粒,如空载体、负对照蛋白等,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最新动态
-
10.27
多克隆抗体定制能否通过“分段设计抗原”实现对特定结构域的抗体富集?
-
10.27
多克隆抗体定制的采血方式与采血次数如何确定?
-
10.27
DNA合成的每一步偶联反应效率通常需达到多少才能保证全长产物比例?偶联效率低会导致DNA合成产物中出现哪些杂质?
-
10.27
酶促切割法进行siRNA合成的基本流程是什么?为何更适合制备siRNA文库?
-
10.27
基因合成的完整实验流程包括哪些关键步骤?
-
10.24
双荧光实验中用到的酶标板有什么特殊要求?
-
10.24
在微生物学研究中,酵母双杂交技术可用于研究哪些微生物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有何实际意义?
-
10.24
与凝胶迁移实验EMSA相比,酵母单杂交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哪里?
-
10.24
免疫亲和法提取外泌体是如何实现的?
-
10.22
基因合成完成后,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其序列的正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