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荧光素酶实验先加REN后加LUC
双荧光素酶实验用于检测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在该实验中,通常使用基因操纵技术将荧光素酶(Luciferase)和重组酯酶(Renilla luciferase)基因插入到感兴趣的基因启动子区域中,然后通过检测这两种荧光素酶的活性来确定基因的转录水平。
在实验中,先加入重组酯酶底物,如coelenterazine,使其与重组酯酶发生反应,产生荧光信号。然后再加入荧光素酶底物,如luciferin,使其与荧光素酶发生反应,产生另一种荧光信号。通过检测这两种荧光素酶的信号强度比值,可以确定基因的转录水平。
一般情况下,实验中先加入重组酯酶底物,再加入荧光素酶底物,这是因为重组酯酶的半衰期较短,需要尽快进行检测,而荧光素酶的半衰期较长,可以等待重组酯酶检测完毕后再加入。
因此,在双荧光素酶实验中,先加入REN后加LUC是一种常用的操作顺序。但需要注意的是,具体实验操作顺序还需根据实验设计和样品特点进行优化和调整。
最新动态
-
10.20
多克隆抗体定制中,佐剂的选择需考虑哪些因素?不同佐剂的免疫效果与动物应激反应有何差异?
-
10.20
未脱盐的DNA合成产物会对后续实验产生哪些干扰?
-
10.20
基因合成的片段若需进行甲基化修饰,能否通过化学合成直接实现?
-
10.17
酵母双杂交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能实现哪些新的突破和应用?
-
10.17
如何提高双荧光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
10.17
基因合成的“错误率”通常以“每kb错误碱基数”衡量,不同应用场景对错误率的可接受标准是什么?
-
10.17
DNA合成产物的退火效率如何通过非变性PAGE或动态光散射DLS验证?退火不完全会对后续实验造成什么影响?
-
10.17
多克隆抗体定制的纯化方法有哪些?不同方法的纯度与特异性差异如何?
-
10.16
双荧光实验技术有哪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
10.16
在病毒学研究中,酵母双杂交系统对于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哪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