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RNA-蛋白质复合物的Western blot或质谱仪器有哪些注意事项?
检测 RNA - 蛋白质复合物(RNP)的 Western blot(WB)和质谱(MS)分析,核心挑战在于保持复合物的完整性并减少非特异性干扰,同时确保目标分子的有效检测。以下是针对两种技术的关键注意事项:
一、Western blot 检测 RNP 的注意事项
Western blot 主要用于验证 RNP 中的特定蛋白质组分,需重点关注复合物的稳定性及检测特异性。
1. 样品制备:防止 RNP 解离是前提
裂解缓冲液优化:
RNP 的相互作用依赖 RNA 与蛋白质的非共价结合(如静电作用、氢键),需避免强变性条件破坏复合物。
优先使用温和去污剂(如 0.1%-1% NP-40、Triton X-100),避免高浓度 SDS(会破坏 RNP);
加入RNA 酶抑制剂(如 RNasin),防止内源性 RNA 酶降解 RNA 导致 RNP 解体;
缓冲液中可添加肝素(竞争性抑制非特异性核酸 - 蛋白结合)或 EDTA(螯合金属离子,抑制依赖金属的 RNA 酶)。
是否需要交联?
对于弱相互作用的 RNP(如瞬时结合的复合物),可预先用甲醛(1%-2%)或紫外线(UV) 交联,稳定 RNA 与蛋白的结合。但需注意:
交联可能改变蛋白质构象,导致抗体无法识别(需预实验验证抗体兼容性);
甲醛交联可通过加热(如 95℃处理 10 分钟)逆转,减少对 WB 的干扰。
2. 电泳与转膜:保持 RNP 的天然状态
选择非变性电泳体系:
传统 SDS-PAGE 为变性条件,会破坏 RNP,导致蛋白质以单体形式分离,无法检测复合物。需使用非变性 PAGE(Native-PAGE) 或蓝色 - native PAGE,保持 RNP 的天然结构。
非变性电泳缓冲液不含 SDS 和 β- 巯基乙醇,pH 需根据目标 RNP 的稳定性优化(通常 pH 7.0-8.0);
可通过添加甘油(5%-10%)增加缓冲液密度,减少 RNP 扩散。
转膜条件优化:
转膜时的电场和缓冲液环境可能导致 RNP 解离,需注意:
降低转膜电压(如 20-30V 低温转膜过夜),避免过高电流导致样品过热;
转膜缓冲液中可保留低浓度去污剂(如 0.05% NP-40),维持 RNP 稳定性;
转膜后需快速封闭,减少膜对 RNP 的非特异性吸附。
3. 抗体选择与特异性验证
优先选择识别天然构象的抗体:
RNP 中的蛋白质可能因与 RNA 结合而改变构象,变性条件下验证的抗体(如 WB 常用抗体)可能无法识别天然状态的蛋白,需优先使用经 Native-PAGE 或免疫沉淀验证的抗体。
设置严格对照排除假阳性:
阴性对照:用 RNA 酶预处理样品(降解 RNA,使 RNP 解体),若目标条带消失,证明信号来自 RNP 而非游离蛋白;
竞争实验:加入过量游离 RNA(与 RNP 中的 RNA 同源),若目标条带强度降低,验证结合的特异性;
IgG 对照:排除抗体非特异性结合的干扰。
二、质谱检测 RNP 的注意事项
质谱用于鉴定 RNP 中的蛋白质组分(或 RNA 修饰),需兼顾复合物的富集效率、杂质去除及质谱兼容性。
1. RNP 富集:减少非特异性蛋白干扰
特异性富集 RNP:
直接分析总蛋白样品会因杂质过多(如游离蛋白、非特异性结合的核酸)掩盖 RNP 信号,需先富集:
RNA 亲和纯化:用生物素标记的目标 RNA 探针(与 RNP 中的 RNA 互补),通过链霉亲和素磁珠捕获 RNP(最常用方法);
免疫沉淀(IP):用针对 RNP 中已知蛋白的抗体富集复合物(适用于已知组分的 RNP);
富集过程中需用高盐缓冲液(如 0.3-0.5M NaCl) 洗涤,去除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
去除游离 RNA / 蛋白:
富集后需进一步纯化,避免 RNA 或游离蛋白干扰质谱:
用 DNA 酶处理(去除可能污染的 DNA),但需保留 RNA 酶抑制剂(防止 RNP 中的 RNA 被降解);
若仅需鉴定蛋白质,可在酶解前用 RNA 酶(如 RNase A/T1 混合酶)去除 RNA(需确认 RNA 酶处理不影响蛋白稳定性)。
2. 样品酶解:兼顾蛋白覆盖率与 RNP 特性
酶解条件优化:
RNP 中的蛋白质可能因与 RNA 结合而难以被蛋白酶(如胰蛋白酶)酶解,需注意:
若未去除 RNA,可适当延长酶解时间(如 16 小时)或提高酶量(蛋白:酶 = 50:1);
对于交联的 RNP(如甲醛交联),需先解交联(如 8M 尿素 + 10mM DTT 处理),否则交联会阻碍酶解;
避免使用含表面活性剂的缓冲液(如 SDS),会干扰质谱离子化,可用 0.1% 甲酸或乙腈替代。
去除 RNA 干扰:
RNA 的磷酸基团可能在质谱中产生 [M+H]+ 离子(如核糖核苷酸的 m/z 约为 331、347 等),干扰低分子量肽段的鉴定。可通过:
酶解后用固相萃取柱(如 C18 柱)脱盐,同时去除残留 RNA;
质谱数据采集时设置质量范围排除 RNA 相关离子(如 m/z < 500)。
3. 质谱仪器参数与数据分析
仪器类型选择:
鉴定 RNP 中的蛋白质:优先用纳米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nanoLC-MS/MS),如 Orbitrap 系列(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适合复杂样品中低丰度蛋白的鉴定;
分析 RNA - 蛋白交联位点(如光交联后的共价键):需用高分辨率质谱(如 FT-ICR 或 Orbitrap),结合特异性数据库检索(如 XlinkDB)。
参数优化:
离子源:采用电喷雾离子化(ESI),避免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中基质与 RNA 的干扰;
扫描模式:使用数据依赖采集(DDA)或数据非依赖采集(DIA),提高肽段覆盖率;
二级质谱碰撞能量:针对与 RNA 结合的蛋白(可能带负电荷),适当降低碰撞能量,减少肽段碎裂过度。
数据分析注意事项:
数据库检索时需包含目标物种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同时排除常见污染蛋白(如角蛋白、抗体轻链);
对于交联的 RNP,需使用交联质谱分析软件(如 pLink、XlinkX),鉴定 RNA 与蛋白的交联位点;
设置阴性对照(如无 RNA 探针的富集样品),通过差异分析排除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
4. 对照设置:确保结果可靠性
空白对照:用无关 RNA 探针(与目标 RNP 无同源性)或无探针的磁珠进行富集,排除磁珠非特异性吸附的蛋白;
RNA 酶处理对照:富集的 RNP 经 RNA 酶处理后,若某蛋白不再被检测到,证明其依赖 RNA 存在(即属于 RNP 组分);
生物学重复:RNP 的富集效率可能因样品状态波动,需至少 3 次生物学重复,确保鉴定结果的可重复性。
无论是 Western blot 还是质谱,检测 RNP 的核心原则是 **“保持复合物完整性 + 排除非特异性干扰”**:
WB 需聚焦于天然状态下的复合物检测,依赖非变性条件和特异性抗体;
质谱需通过高效富集和优化处理,兼顾蛋白鉴定效率与 RNP 特性。
两者结合(如 WB 验证质谱鉴定的关键蛋白)可显著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最新动态
-
08.11
检测RNA-蛋白质复合物的Western blot或质谱仪器有哪些注意事项?
-
08.11
LCA实验怎么选择合适的目标蛋白?
-
07.29
检测外泌体蛋白标志物常用的技术有哪些?
-
07.29
动态光散射DLS用于外泌体鉴定的原理和局限性是什么?
-
07.28
以细菌致病机制研究为例,如何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细菌毒力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
-
07.25
培养基上观察到酵母细胞生长,但报告基因表达检测为阴性,是什么原因导致?
-
07.25
怎么优化酵母单杂交的文库质量,提高筛选效率?
-
07.24
抗体标记ELISA试剂盒HRP与AP标记物的选择原则?
-
07.23
怎么利用DNA pulldown研究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07.22
在动物细胞实验中,血清对双荧光实验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