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合成产物的二级结构过强导致电泳条带异常,可通过哪些预处理?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09-29 13:21:27

    在RNA合成产物的电泳检测中,二级结构(如茎环、发夹、双链区)过强会导致RNA分子迁移速率偏离理论值(如条带拖尾、弥散、位置异常,甚至出现“非预期条带”),通过针对性的预处理可破坏或抑制二级结构,改善电泳条带的清晰度与准确性。以下是具体可操作的预处理方法,按“核心方法-原理-操作细节-注意事项”展开说明:

一、核心预处理方法:加热变性+快速冷却

    这是破坏RNA二级结构最直接的方法,通过高温打破碱基间的氢键(A-U、G-C配对),再通过快速冷却阻止氢键重新形成,使RNA保持单链状态进入凝胶。

    作用原理:RNA的二级结构依赖碱基配对形成的氢键维持,高温(通常90-100℃)可完全断裂这些氢键,使RNA解旋为线性单链;而快速冷却(如冰浴)能迅速降低体系温度,让RNA分子来不及重新配对形成二级结构,从而以单链形式进行电泳,迁移速率更接近其实际分子量对应的理论值。

操作细节:

    取RNA样品(通常5-10μL,浓度根据检测需求调整),加入含“变性剂”的上样缓冲液(如含甲酰胺、尿素的缓冲液,可辅助稳定单链状态),混合均匀;

将样品置于PCR仪或水浴锅中,90-95℃加热3-5分钟(避免加热过久导致RNA降解);

    加热后立即将样品转移至冰浴中,冷却2-5分钟(确保快速降温,抑制二级结构复性);

    冷却后立即上样电泳,避免室温放置时间过长(室温下RNA易重新形成二级结构)。

    注意事项:加热前需确认上样缓冲液中不含酶(如RNase),避免高温激活酶活性导致RNA降解;若RNA浓度较低,可适当延长加热时间至5分钟,但需控制总加热时长不超过10分钟。

二、优化上样缓冲液:添加变性剂增强单链稳定性

    若单独加热变性效果不佳(如二级结构极稳定的RNA,如富含G-C碱基对的序列),可通过在上样缓冲液中添加高浓度变性剂,进一步抑制二级结构形成,巩固变性效果。

常用变性剂及作用:

    甲酰胺:终浓度通常为50%-80%,可破坏RNA的氢键,降低二级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能降低RNA的泳动阻力,减少条带拖尾;

    尿素:终浓度通常为6-8mol/L,属于强变性剂,可直接破坏RNA的碱基配对,且能抑制RNA分子间的聚集,适合二级结构极强的RNA(如长链RNA、富含G-C的RNA);

    EDTA:终浓度0.5-1mmol/L,虽非直接变性剂,但可螯合体系中的Mg²⁺(Mg²⁺会促进RNA二级结构稳定),间接抑制二级结构形成,同时能抑制RNase活性(RNase需Mg²⁺激活),保护RNA不降解。

    操作细节:将RNA样品与含变性剂的上样缓冲液按比例混合(如1:1或2:1,具体比例参考缓冲液说明书),无需额外加热(或仅轻微加热至65℃,3分钟),即可直接上样电泳;若二级结构特别稳定,可结合“加热变性+变性剂缓冲液”,即样品与变性剂缓冲液混合后,按上述“加热-冰浴”步骤处理,再电泳。

    注意事项:高浓度甲酰胺易挥发,需在通风橱中操作,且缓冲液需现配现用;尿素易吸潮,需使用干燥的尿素粉末配制缓冲液,避免因水分导致浓度降低,影响变性效果。

 

三、调整电泳凝胶体系:使用变性凝胶抑制二级结构复性

    若预处理后RNA在电泳过程中仍重新形成二级结构(如凝胶运行时间过长、室温较高),可通过改变凝胶的成分,在电泳过程中持续抑制二级结构复性,确保RNA始终以单链形式迁移。

常用变性凝胶类型及操作:

    尿素变性凝胶:在琼脂糖凝胶(适合长链RNA,如mRNA、长链siRNA)或聚丙烯酰胺凝胶(适合短链RNA,如miRNA、小干扰RNA)中加入6-8mol/L尿素,制备变性凝胶;电泳时,凝胶中的尿素可持续破坏RNA的碱基配对,阻止二级结构形成,条带分辨率更高,尤其适合短链RNA的检测;

v甲醛变性凝胶:在琼脂糖凝胶中加入终浓度2.2mol/L的甲醛(需用DEPC水配制,避免RNase污染),甲醛可与RNA的氨基结合,改变RNA的空间结构,抑制二级结构形成,适合长链RNA(如1kb以上的RNA)的电泳,能有效避免条带弥散。

    操作细节:按常规方法配制凝胶,在凝胶冷却前加入变性剂(尿素需加热溶解后加入,甲醛需在凝胶温度降至50℃以下时加入,避免甲醛挥发);电泳缓冲液需与凝胶成分一致(如尿素凝胶用含0.5×TBE+6mol/L尿素的缓冲液,甲醛凝胶用含1×MOPS+2.2mol/L甲醛的缓冲液),确保电泳过程中变性环境稳定;电泳温度控制在室温(20-25℃),避免温度过高导致变性剂失效。

    注意事项:甲醛具有刺激性,需在通风橱中操作,且凝胶电泳后需用DEPC水冲洗凝胶表面的甲醛,再进行染色(如EB染色、SYBRGreen染色);尿素凝胶易干裂,电泳后需尽快染色并观察结果。

 

四、其他辅助优化措施

    若上述方法仍无法改善条带异常,可结合以下细节调整,进一步减少二级结构的影响:

    降低RNA样品浓度:高浓度RNA易发生分子间配对(形成双链RNA),导致条带拖尾或出现“dimer”(二聚体)条带;可将RNA样品用DEPC水稀释至合适浓度(通常10-50ng/μL),再进行预处理和电泳。

    调整电泳电压:过高电压会导致凝胶发热,温度升高可能促进RNA重新形成二级结构;可适当降低电压(如琼脂糖凝胶电泳电压控制在5-8V/cm,聚丙烯酰胺凝胶控制在10-15V/cm),延长电泳时间,确保RNA在低温环境下稳定迁移。

    添加RNA稳定剂:在样品中加入少量RNA稳定剂(如0.1%的BSA、5%-10%的甘油),虽不能直接破坏二级结构,但可减少RNA分子间的聚集,辅助改善条带清晰度;需注意甘油浓度不宜过高(超过10%可能影响迁移速率)。

 

    针对RNA二级结构导致的电泳条带异常,预处理的核心逻辑是“先破坏已形成的二级结构,再抑制其重新形成”。实际操作中,建议优先采用“加热变性(90-95℃,3-5分钟)+冰浴冷却+含甲酰胺/尿素的变性上样缓冲液”的组合方案,该方案适用于绝大多数RNA样品;若二级结构极强(如高G-C含量、长链RNA),可进一步搭配“尿素/甲醛变性凝胶”,通过“预处理+电泳环境双重变性”,最大程度确保RNA以单链形式迁移,获得清晰、准确的电泳条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