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取酵母质粒(如融合表达载体)时,若出现质粒产量低或质量差的问题,可能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如何改进提取方法?
在酵母质粒(如融合表达载体)提取过程中,产量低或质量差是常见问题,其核心原因可归结为酵母自身结构特殊性(如厚细胞壁、高含量杂质)、操作步骤优化不足或关键环节失控。以下从具体影响因素和对应改进方法两方面详细分析:
一、导致质粒产量低或质量差的核心因素
1、宿主菌株与培养条件不当
菌株选择问题
酵母菌株的质粒稳定性和拷贝数存在显著差异。例如:
部分实验室菌株(如酿酒酵母 AH109)对特定质粒的兼容性差,易发生质粒丢失;
低拷贝质粒载体(如整合型载体)本身在酵母中复制效率低,天然产量就低;
若菌株未携带质粒筛选标记对应的缺陷型基因(如营养缺陷型菌株缺失LEU2,但载体筛选标记为LEU2),会导致质粒在培养中逐渐丢失。
培养条件不合理
培养时间不足或过度:酵母质粒拷贝数在对数生长期后期(OD₆₀₀≈1.0-2.0)最高,若提前收获(对数期早期)或延迟收获( stationary phase,营养耗尽),均会导致质粒产量下降;
筛选压力不足:培养基中未添加筛选压力(如营养缺陷型菌株培养时加入对应氨基酸,或抗生素筛选型载体未加抗生素),会导致不含质粒的酵母大量繁殖,稀释目标质粒;
氧气不足或温度不适:酵母需有氧环境(摇床转速≥200rpm),转速过低会导致生长缓慢;温度偏离最适范围(通常30℃)会影响质粒复制效率。
2、破壁不彻底,质粒释放不足
酵母细胞壁由葡聚糖、甘露聚糖和蛋白质组成,结构坚硬,若破壁不完全,质粒无法充分释放,直接导致产量低。常见问题包括:
破壁方法选择不当:
仅依赖酶解(如蜗牛酶)但酶活性低、浓度不足(通常需1-2%浓度)或处理时间过短(30-60分钟);
机械破碎(玻璃珠振荡)时,玻璃珠比例不足(建议菌液:玻璃珠体积比 1:1)、振荡时间不够(≥5分钟)或力度不足(未用高速涡旋仪);
化学裂解(NaOH+SDS)时,酵母细胞对强碱耐受性强,若裂解液浓度不足或处理时间过短,无法有效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
菌体量过多或过少:
菌体量过多(如离心后沉淀体积>100μL)会导致破壁试剂相对不足,局部破壁不完全;
菌体量过少则直接限制质粒总量,后续提取易损失。
3、杂质去除不充分,影响质粒质量
酵母细胞内含大量多糖、蛋白质、RNA和脂类,若去除不彻底,会导致质粒纯度低(电泳拖带、OD值异常),具体原因包括:
裂解与中和步骤失控:
裂解过度(如SDS处理时间过长)会导致基因组DNA断裂,与质粒DNA共沉淀,增加杂质;
中和不充分(如醋酸钾缓冲液用量不足或未冰浴)会导致SDS-蛋白质复合物无法有效沉淀,上清中残留大量蛋白质和多糖。
RNA残留:
未添加RNA酶或RNA酶失活(未用无DNA酶的RNA酶),导致 RNA 未被降解,电泳时出现低于质粒的弥散条带,干扰纯度。
多糖污染:
酵母多糖易与DNA共沉淀,尤其在高盐条件下,会导致质粒溶液黏稠、电泳拖带,且抑制后续酶切 / 转化反应。
4、质粒吸附与洗脱效率低(试剂盒提取时)
若使用商业化试剂盒,柱膜吸附或洗脱步骤异常也会导致问题:
吸附条件不合适:
裂解后上清中盐浓度过高或过低(如试剂盒要求的胍盐浓度未达标),影响质粒与膜的结合;
上清 pH 偏离最佳范围(通常弱酸性),导致吸附效率下降。
洗脱不充分:
洗脱液体积过少(<30μL)或未预热(建议 65℃预热洗脱液),导致质粒未完全从膜上洗脱;
洗脱后未静置(建议室温静置2-5分钟)或离心转速 / 时间不足,影响回收率。
5、操作失误或污染
离心操作不当:离心转速不足(如<12000rpm)或时间过短,导致杂质沉淀不完全,上清中混入沉淀;
移液污染:吸取上清时误吸沉淀,引入蛋白质或基因组DNA;
培养物污染:酵母培养时混入细菌或其他酵母菌株,导致目标质粒占比下降。
二、改进方法与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因素,可从以下步骤系统性优化:
1、优化宿主与培养条件
选择合适菌株与载体:
优先使用高拷贝质粒载体,或通过改造载体增加复制起点效率;
选用质粒稳定性高的菌株(如酿酒酵母INVSc1),确保菌株缺陷型与载体筛选标记匹配(如载体含URA3,菌株需为ura3-)。
严格控制培养参数:
培养基需添加筛选压力(如营养缺陷型培养基不加对应氨基酸,抗生素载体按说明书加药);
30℃、220-250rpm 摇床培养至对数后期(OD₆₀₀=1.5-2.0),避免过度培养;
若质粒拷贝数低,可尝试在培养后期加入低浓度 Cu²⁺(诱导型载体)或调整碳源(如用半乳糖替代葡萄糖),部分载体可通过诱导提高拷贝数。
2、彻底破壁,提高质粒释放量
优化破壁方法(根据实验室条件选择):
酶解 + 机械破碎结合:先用 1% 蜗牛酶(溶于0.1M EDTA,pH5.8)30℃处理30分钟,再加入等体积玻璃珠(0.5mm),涡旋振荡5分钟(每1分钟暂停30秒避免过热),可显著提高破壁率;
化学裂解强化:增加NaOH浓度至 0.2 M,SDS至1%,裂解时间延长至5分钟(冰浴条件下,避免基因组DNA断裂),后续立即中和。
控制菌体量:
每50mL 培养物离心后沉淀体积建议≤50μL,若菌体量过多,可分批次处理。
3、强化杂质去除,提升质粒纯度
优化裂解与中和:
裂解液与菌液比例严格按1:1添加,轻柔混匀(避免剧烈振荡导致基因组 DNA 释放);
中和时加入预冷的醋酸钾缓冲液(与裂解液体积比1:1),冰浴10分钟,12000rpm 离心15分钟,确保杂质充分沉淀。
针对性去除多糖与 RNA:
多糖污染:在上清中加入1/10体积的 3M NaAc(pH5.2)和 1 倍体积的异丙醇,-20℃静置30分钟,离心后弃上清(多糖易溶于异丙醇上清);
RNA 残留:在裂解后上清中加入终浓度20μg/mL的RNA酶A(65℃预热10 分钟灭活DNA酶),37℃保温30分钟。
增加洗涤步骤:
若使用试剂盒,用漂洗液(含乙醇)洗涤柱膜2-3次,确保残留盐和杂质被去除,最后室温晾干柱膜5分钟(避免乙醇残留影响后续实验)。
4、优化吸附与洗脱步骤(试剂盒提取)
提升吸附效率:
确保裂解后上清澄清,若有少量沉淀需再次离心;
按试剂盒要求调整上清盐浓度(如添加无水乙醇),确保 pH 在5.0-6.0之间。
高效洗脱:
用65℃预热的洗脱缓冲液(或无菌水,pH8.0-8.5),体积≥50μL,滴加至柱膜中心;
室温静置5分钟后,12000rpm 离心2分钟,若需提高产量,可将洗脱液再次加回柱膜,重复洗脱一次。
5、规范操作,避免失误
离心时确保离心管平衡,转速≥12000rpm,时间≥10分钟;
吸取上清时使用剪去尖端的枪头(避免吸附沉淀),若上清浑浊需重新离心;
培养过程中定期检测OD值,确保无杂菌污染(如培养基浑浊速度异常或颜色变化)。
三、效果验证
提取后可通过以下方法验证质粒质量:
琼脂糖电泳:质粒条带清晰,无拖带(杂质少)、无RNA弥散带(RNA去除完全);
OD 值测定:OD₂₆₀/OD₂₈₀比值在1.8-2.0之间(纯DNA),OD₂₆₀/OD₂₃₀≥1.5(无多糖/盐污染);
酶切验证: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电泳,条带单一无拖带,说明质粒完整性好。
通过针对性优化上述步骤,可显著提升酵母质粒的产量和质量,为后续的转化、测序或表达实验奠定基础。
最新动态
-
08.20
在提取酵母质粒(如融合表达载体)时,若出现质粒产量低或质量差的问题,可能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如何改进提取方法?
-
08.19
脂质组学技术在鉴定外泌体脂质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
08.18
DNA pulldown能否用于研究病毒DNA与宿主细胞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08.18
如何分析荧光素酶发光信号的强度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关系?
-
08.14
在不同物种(如细菌、植物、动物等)中进行LCA实验有什么特殊的注意事项?
-
08.14
能否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DNA pulldown后结合的DNA量?
-
08.11
检测RNA-蛋白质复合物的Western blot或质谱仪器有哪些注意事项?
-
08.11
LCA实验怎么选择合适的目标蛋白?
-
07.29
检测外泌体蛋白标志物常用的技术有哪些?
-
07.29
动态光散射DLS用于外泌体鉴定的原理和局限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