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酵母双杂交技术对于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谱、揭示细胞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有哪些贡献?
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Two-Hybrid, Y2H)是基于转录因子结构域分离特性设计的蛋白相互作用检测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将目标蛋白 X 与转录因子的 DNA 结合域(BD)融合(“诱饵”),蛋白 Y 与转录激活域(AD)融合(“猎物”),若X与Y相互作用,可使BD与AD靠近并激活下游报告基因(如 lacZ、HIS3)的表达,通过报告基因活性判断蛋白是否互作。
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该技术通过直接检测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为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谱、揭示细胞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关键支撑,具体贡献如下:
一、系统性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网络),搭建细胞功能的 “全局框架”
细胞的生理活动依赖于蛋白质间的协同作用,而PPI网络是理解这种协同性的基础。酵母双杂交技术凭借高通量筛选能力,成为系统性绘制PPI网络的核心工具之一:
全基因组范围的相互作用筛选:通过构建 “诱饵文库”(覆盖某一物种全部编码蛋白的BD融合体)与 “猎物文库”(AD融合体),可大规模检测物种内所有可能的蛋白相互作用。例如,在酿酒酵母(S. cerevisiae)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Y2H对约6000个酵母蛋白进行两两筛选,构建了包含数千对相互作用的 PPI 网络,首次从全局层面揭示了酵母细胞内蛋白协作的整体图景,为理解酵母的代谢、分裂等基础过程提供了框架。
聚焦特定生物学过程的网络细化:针对某一细胞过程(如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的核心蛋白,通过Y2H筛选其互作蛋白,可构建该过程的 “局部 PPI 子网”。例如,在细胞凋亡研究中,以凋亡相关蛋白Bax为诱饵,通过Y2H筛选到其互作蛋白Bcl-2,进而扩展出Bcl-2家族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阐明了 “促凋亡 - 抑凋亡” 蛋白的平衡机制。
这些网络图谱不仅直观展示了蛋白间的 “连接关系”,更通过网络的拓扑结构(如 hubs 蛋白、模块划分)提示关键调控节点(如高度连接的 “ hub蛋白” 往往是生理过程的核心调控因子),为后续机制研究指明方向。
二、发现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拓展已知蛋白的功能边界
许多蛋白的功能(尤其是新发现的蛋白)需要通过其互作伙伴来推测,酵母双杂交技术通过捕获未知的蛋白相互作用,帮助研究者突破传统功能研究的局限:
“功能未知蛋白” 的功能注释:对于基因测序中发现的 “孤儿蛋白”(功能未知),以其为诱饵进行Y2H筛选,若找到已知功能的互作蛋白,可通过 “功能关联” 推测其作用。例如,在拟南芥中,通过Y2H发现未知蛋白与光受体蛋白phyB互作,进而证实该蛋白参与光信号传导。
已知蛋白的新功能挖掘:即使是研究较深入的蛋白,Y2H也可能发现其未被报道的互作伙伴,揭示新功能。例如,p53 是经典的抑癌蛋白,传统认为其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和凋亡发挥作用;而Y2H筛选发现 p53 可与DNA修复相关蛋白Rad51互作,进而证实p53还参与同源重组修复,拓展了其功能维度。
三、揭示细胞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解析 “信号传递” 与 “过程调控” 的核心逻辑
细胞生理过程(如信号转导、代谢通路、细胞分裂等)的本质是 “蛋白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酵母双杂交技术通过鉴定关键互作,揭示这些过程的分子细节:
信号通路的 “接力传递” 机制:信号从细胞外到细胞内的传递依赖蛋白间的逐级互作(如受体 - 适配体 - 激酶)。Y2H可鉴定通路中的关键互作步骤,明确信号传递的 “分子链条”。例如,在MAPK信号通路研究中,通过Y2H发现Raf(激酶)与MEK(下游激酶)的直接互作,证实了 “Raf→MEK→ERK” 的磷酸化级联是信号传递的核心,阐明了细胞增殖信号的传递逻辑。
细胞周期的 “时序调控” 机制:细胞周期的G1→S→G2→M 期转换依赖cyclin与CDK的周期性结合。Y2H 技术通过检测不同时期 cyclin 与 CDK 的互作强度变化,揭示了 “cyclin周期性表达→与CDK结合激活其激酶活性→推动周期转换” 的调控机制,例如发现G1期cyclin D与CDK4的互作是细胞进入 S 期的关键。
代谢通路的 “酶 - 底物” 或 “酶 - 调控因子” 互作: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常通过与调控蛋白的互作被激活或抑制。例如,在糖酵解通路中,Y2H发现己糖激酶(HK)与线粒体膜蛋白VDAC的互作可锚定 HK 在线粒体,确保其高效利用ATP催化葡萄糖磷酸化,揭示了代谢酶定位与活性调控的关联。
四、解析蛋白质复合物的组成与动态,揭示 “分子机器” 的工作原理
许多细胞功能依赖多蛋白复合物(如核糖体、蛋白酶体、剪接体)的协同作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可辅助解析这些 “分子机器” 的组成及互作关系:
复合物的核心组成鉴定:以复合物中已知亚基为诱饵,通过Y2H筛选其他亚基,逐步拼凑复合物的完整组成。例如,在剪接体研究中,以U1 snRNP的核心蛋白为诱饵,通过Y2H发现多个新的互作蛋白,最终明确了U1 snRNP的10余个亚基及其相互作用模式,为理解pre-mRNA剪接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复合物动态组装的调控:某些复合物的组装具有时空特异性(如细胞分裂时的纺锤体复合物),Y2H结合条件性筛选(如特定细胞周期阶段的文库),可发现调控组装的关键互作。例如,在纺锤体组装中,Y2H发现马达蛋白Kinesin与微管蛋白的互作受磷酸化调控,磷酸化后互作增强,驱动纺锤体两极分离。
五、为疾病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线索,架起基础研究与应用的桥梁
许多疾病(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蛋白相互作用异常相关,酵母双杂交技术通过鉴定致病相关的异常互作,为理解疾病机制提供依据:
致癌蛋白的互作网络异常:例如,致癌蛋白Myc通过与Max蛋白互作激活靶基因表达,而Y2H发现癌细胞中Myc可与正常细胞中不互作的蛋白p107结合,导致细胞周期调控紊乱,揭示了Myc致癌的新机制。
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蛋白聚集的互作基础:阿尔茨海默病中 Aβ 蛋白的聚集与 tau 蛋白的异常互作相关,Y2H筛选发现Aβ可与tau蛋白直接结合,促进 tau 磷酸化和聚集,为理解疾病进展提供了分子线索。
酵母双杂交技术通过直接、高通量检测蛋白相互作用,从 “点”(个体互作)到 “网”(全局网络),再到 “机制”(生理过程的分子逻辑),为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从现象到本质的关键工具。尽管该技术存在假阳性(如非生理条件下的互作)和无法检测翻译后修饰依赖的互作等局限,但其与质谱、FRET 等技术的结合,极大提升了结果的可靠性,使其至今仍是解析蛋白质相互作用与细胞功能的核心手段之一。
最新动态
-
08.21
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酵母双杂交技术对于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谱、揭示细胞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有哪些贡献?
-
08.21
免疫荧光法在鉴定外泌体蛋白标志物中有什么优势?
-
08.20
在提取酵母质粒(如融合表达载体)时,若出现质粒产量低或质量差的问题,可能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如何改进提取方法?
-
08.19
脂质组学技术在鉴定外泌体脂质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
08.18
DNA pulldown能否用于研究病毒DNA与宿主细胞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08.18
如何分析荧光素酶发光信号的强度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关系?
-
08.14
在不同物种(如细菌、植物、动物等)中进行LCA实验有什么特殊的注意事项?
-
08.14
能否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DNA pulldown后结合的DNA量?
-
08.11
检测RNA-蛋白质复合物的Western blot或质谱仪器有哪些注意事项?
-
08.11
LCA实验怎么选择合适的目标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