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荧光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荧光素酶是什么?它们的来源和发光特点分别是什么?
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中,常用的两种荧光素酶是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 和海肾荧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二者因来源不同,发光机制和特点存在显著差异,可通过特异性底物分别检测,从而实现实验信号的校准(如内参校正目的基因的表达)。
一、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
1、来源
来源于萤火虫(常见物种为北美萤火虫 Photinus pyralis)的腹部发光器官,是一种由 550 个氨基酸组成的单体蛋白(分子量约 61 kDa)。其基因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表达。
2、发光特点
(1)底物与反应条件:
以D - 荧光素(D-luciferin) 为特异性底物,反应需要ATP、Mg²⁺、O₂参与,且依赖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因需要 ATP)。
(2)发光波长:
发射光峰值约为 560 nm(黄绿光),在不同 pH 条件下波长略有变化(酸性条件下偏红,碱性条件下偏绿)。
(3)动力学特征:
反应为持续发光,但发光强度会随时间逐渐衰减(通常在反应启动后几秒内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因此需要在反应初期快速检测。
(4)应用角色:
通常作为报告基因,与目的基因的启动子或调控序列偶联,用于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活性(如转录调控、启动子强度等)。
二、海肾荧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
1、来源
来源于海洋生物海肾(Renilla reniformis,一种腔肠动物),是一种由 311 个氨基酸组成的单体蛋白(分子量约 36 kDa),其基因同样可在多种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
2、发光特点
(1)底物与反应条件:
以腔肠素(coelenterazine) 为特异性底物,反应仅需要O₂参与,不依赖 ATP 或其他辅酶,对细胞代谢状态不敏感。
(2)发光波长:
发射光峰值约为 480 nm(蓝光),发光波长稳定,受 pH 影响较小。
(3)动力学特征:
反应为快速闪光,发光强度在数秒内达到峰值后迅速衰减(通常在 10 秒内完成检测),但可通过特定试剂延长发光时间。
(4)应用角色:
通常作为内参基因,与组成型启动子(如 SV40 启动子)偶联,用于校正实验中的系统误差(如细胞转染效率、裂解效率差异等),使萤火虫荧光素酶的检测结果更可靠。
三、两种荧光素酶的核心差异对比
特征 |
萤火虫荧光素酶 | 海肾荧光素酶 |
来源 |
萤火虫(Photinus pyralis) | 海肾(Renilla reniformis) |
分子量 |
约 61 kDa | 约 36 kDa |
底物 |
D - 荧光素 | 腔肠素 |
反应依赖物 |
ATP、Mg²⁺、O₂ | O₂(不依赖 ATP) |
发光峰值波长 |
560 nm(黄绿光) | 480 nm(蓝光) |
发光动力学 |
持续发光,缓慢衰减 | 快速闪光,迅速衰减 |
主要作用 |
报告基因(检测目的基因活性) | 内参基因(校正系统误差) |
双荧光素酶实验中,萤火虫荧光素酶和海肾荧光素酶因底物特异性强、发光信号无交叉干扰,且分别对细胞代谢(依赖ATP)和非代谢条件(不依赖ATP)敏感,成为理想的 “报告基因 - 内参基因” 组合。这种设计能有效排除实验操作、细胞状态等无关变量的影响,显著提高基因表达或调控研究的准确性。
最新动态
-
08.22
不同实验室之间外泌体鉴定结果的可比性如何提高?
-
08.22
酵母双杂交实验的自动化操作目前有哪些进展和设备应用,对实验效率和准确性有何提升?
-
08.22
双荧光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荧光素酶是什么?它们的来源和发光特点分别是什么?
-
08.22
为什么CO-IP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
-
08.21
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酵母双杂交技术对于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谱、揭示细胞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有哪些贡献?
-
08.21
免疫荧光法在鉴定外泌体蛋白标志物中有什么优势?
-
08.20
在提取酵母质粒(如融合表达载体)时,若出现质粒产量低或质量差的问题,可能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如何改进提取方法?
-
08.19
脂质组学技术在鉴定外泌体脂质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
08.18
DNA pulldown能否用于研究病毒DNA与宿主细胞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08.18
如何分析荧光素酶发光信号的强度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