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实验室之间外泌体鉴定结果的可比性如何提高?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08-22 17:16:24

    外泌体的鉴定结果在不同实验室之间存在差异,主要源于样本处理、检测方法、试剂选择及数据分析等环节的不统一。提高其可比性需从标准化流程、统一参考物质、规范数据报告等多维度入手,具体策略如下:

一、样本处理与分离方法的标准化

    外泌体分离是鉴定的前提,不同方法(如超速离心、试剂盒沉淀、密度梯度离心等)会导致外泌体纯度、产量及亚群组成差异,直接影响后续鉴定结果。

1、制定统一的SOP:

        明确样本类型(血清、细胞上清、尿液等)的预处理要求(如离心去除细胞碎片的转速和时间:通常300g 10分钟去除细胞,2000g 20分钟去除凋亡小体)。

        推荐 “金标准” 分离方法:超速离心(UC)结合密度梯度离心(如蔗糖梯度),虽耗时但纯度高;对于高通量需求,可规范试剂盒的品牌和批次(如 ExoQuick-TC),并要求报告试剂盒的具体型号及操作细节。

        避免过度离心导致外泌体破裂(如UC转速不超过120,000×g,时间控制在70-90分钟)。

    质控要求:分离后需通过蛋白定量(如BCA法)和核酸定量(如 Qubit)评估产量,同时检测污染物(如白蛋白、Ago2 等非外泌体蛋白)的残留,确保样本纯度一致。

 

二、鉴定指标的规范化与方法学统一

    外泌体鉴定需满足 “三联标准”(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推荐):形态学、粒径分布、特异性标志物,每个指标的检测方法需统一标准。

1. 形态学鉴定(透射电镜 TEM / 冷冻电镜 Cryo-EM)

(1)操作标准化:

        制样方法:推荐磷钨酸(PTA)负染(浓度2%,pH 6.8-7.2),避免醋酸铀染色导致的外泌体形态皱缩;冷冻电镜需统一冷冻速度(如 plunge-freezing 方法,液氮环境下快速冷冻)。

        图像采集:明确电镜放大倍数(通常10,000-100,000×)、电压(80-120 kV),要求每个样本至少拍摄 5 个视野,且视野需随机选择以减少偏差。

(2)数据分析:

    引入自动化图像分析软件(如 ExoCite、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is Toolkit),统一外泌体形态(杯状/圆形)和大小的判定标准,减少人工计数的主观误差。

 

2. 粒径分布检测(纳米颗粒追踪分析 NTA/动态光散射 DLS)

(1)仪器参数统一:

        NTA:固定检测温度(25℃)、镜头焦距、检测时间(60秒/次,重复3次),并设置相同的最小粒子大小阈值(通常50nm),避免小颗粒杂质干扰。

        校准要求:使用已知粒径的标准微球(如100nm聚苯乙烯微球)每日校准仪器,确保不同实验室的粒径读数偏差<5%。

(2)数据报告:

    需同时报告粒径分布峰值、平均粒径及浓度( particles/mL),而非单一数值,便于跨实验室比对。

 

3. 特异性标志物检测(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质谱)

(1)标志物选择:

    统一核心标志物组合,避免因标志物差异导致的结果不可比。ISEV推荐必检标志物:

        外泌体特征蛋白:CD9、CD63、CD81(四跨膜蛋白);

        内参蛋白:Tsg101、Alix(ESCRT 相关蛋白);

        阴性标志物(排除污染):Calnexin(内质网蛋白,外泌体中不应存在)。

(2)检测方法标准化:

        Western blot:统一上样量(如 20μg总蛋白)、一抗稀释比例(如CD63抗体 1:1000)、曝光时间,推荐使用内参校正(如Tsg101/β-actin比值)。

        流式细胞术:需使用外泌体捕获抗体(如抗CD63磁珠)避免外泌体直接检测的散射光干扰,统一荧光抗体的荧光素类型(如PE标记)和检测通道。

 

三、参考物质与质控品的应用

    缺乏公认的外泌体标准品是可比性低的核心瓶颈,需通过参考物质校准检测系统:

    国际标准品:采用英国国家生物标准与控制研究所(NIBSC)的外泌体参考品(如RECBC6464),其已被验证可用于校准 NTA 浓度、TEM形态及标志物检测,确保不同实验室的 “量值溯源” 一致。

    实验室内部质控品:推荐使用稳定的细胞系上清外泌体(如Hela或HEK293细胞)作为内部质控,每次实验同步检测,监控批间差异(CV值需<15%)。

 

四、数据报告与共享的规范化

(1)强制报告要素:

    参考ISEV的MISEV指南(2018 版),要求每个实验室在发表或共享数据时,必须注明:

        样本来源(物种、组织/细胞类型)及预处理方法;

        分离方法(含仪器型号、参数);

        鉴定方法的详细参数(如TEM电压、NTA检测时间、抗体品牌);

        质控结果(如污染物残留、重复性数据)。

(2)公共数据库建设:

    推动外泌体数据共享平台(如EV-TRACK、ExoCarta)的使用,要求上传原始数据(如TEM图像、NTA原始轨迹),便于跨实验室验证。

 

五、跨实验室比对与技术培训

    多中心比对实验:组织国际或区域性的外泌体鉴定比对项目(如ISEV发起的 “EV Proficiency Testing”),通过分发统一样本,分析不同实验室的结果差异,定位误差来源(如仪器校准偏差、抗体特异性不足)并优化流程。

    技术培训:统一培训实验人员,重点关注操作细节(如NTA样本稀释比例、TEM染色时间),减少人为操作差异。


    提高外泌体鉴定结果的可比性需 “全链条标准化”:从样本分离的SOP制定,到鉴定方法的参数统一,再到参考物质的应用和数据报告的规范。未来随着单颗粒分析(如SP-IRIS)、质谱成像等新技术的成熟,结合AI辅助的自动化分析,外泌体鉴定的精度和可比性将进一步提升,为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