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NA合成的最终产物中出现碱基缺失,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10-14 15:36:28

    在siRNA合成过程中,最终产物出现碱基缺失(通常表现为n-1、n-2等截短片段杂质),本质是合成反应未按预期完成全长延伸,或后续处理导致片段断裂,核心原因可从合成反应本身、原料与试剂、后处理过程三个维度追溯;而通过针对性的质量控制(QC)步骤,可在产物纯化前或纯化后提前识别碱基缺失问题,避免影响后续实验(如RNA干扰效率)。

一、siRNA合成产物出现碱基缺失的核心原因

    siRNA的化学合成采用“固相亚磷酰胺法”,需经过多轮“脱保护-偶联-氧化-封端”循环(每轮添加1个碱基),任何一轮循环的异常都可能导致延伸中断,产生碱基缺失的截短体;此外,后续处理中的不当操作也可能造成片段断裂,具体原因如下:

1、合成反应循环中的关键异常(最主要原因)

    固相合成的每一步循环直接决定是否能完成全长延伸,以下环节异常会直接导致碱基缺失:

    偶联效率不足:偶联是每轮添加碱基的核心步骤(亚磷酰胺单体与固相载体上的siRNA链末端羟基反应),若偶联效率低于99%(理想效率需≥99.5%),多轮循环后会累积大量截短体(如21nt的siRNA经20轮循环后,偶联效率99%会导致约18%的n-1杂质)。常见导致偶联效率低的因素包括:亚磷酰胺单体纯度不足(如含水解杂质)、活化剂(如四氮唑)失效或浓度不足、反应温度不当(通常需25-30℃,温度过低会减慢反应速率)、反应时间过短(常规偶联需2-5min,复杂序列如含G-G配对需延长至10min)。

    封端步骤失效:封端的目的是将未完成偶联的siRNA链末端羟基(即可能形成截短体的链)乙酰化,阻止其参与后续循环(避免继续延伸形成“错误长度片段”)。若封端试剂(如乙酸酐、N-甲基咪唑)浓度不足、反应时间过短(需1-2min)或混合不均匀,未偶联的链会保留活性,在后续循环中可能继续延伸,但因前期缺失1个碱基,最终形成n-1的截短体(而非全长)。

    脱保护不完全:每轮偶联前需去除siRNA链末端的5’-DMT保护基(用三氟乙酸处理),若脱保护时间过短(常规需30-60s)、三氟乙酸浓度降低(如反复使用导致稀释)或固相载体局部接触不均,部分链的5’-DMT保护基未完全去除,无法参与下一轮偶联,导致延伸中断,形成截短体。

 

2、原料与试剂的质量问题

    原料纯度或稳定性不足会间接导致延伸异常,产生碱基缺失:

    亚磷酰胺单体质量缺陷:单体是合成的“基础单元”,若单体含水分(导致水解生成无活性的磷酸酯)、纯度低于98%(含杂质干扰偶联),或储存不当(如未避光、未在-20℃密封保存,导致单体降解),会直接降低偶联效率,增加截短体比例;此外,若单体序列错误(如错配碱基),虽不直接导致“缺失”,但可能伴随延伸异常,间接产生截短杂质。

    溶剂与试剂污染或降解:合成中使用的无水乙腈(溶解单体)若吸水(含水量>0.1%),会水解亚磷酰胺单体和活化剂;氧化试剂(如碘溶液)若过期或浓度降低,会导致亚磷酸三酯中间体氧化不完全,影响链的稳定性,后续处理中可能断裂形成短片段;甚至固相载体(如可控孔度玻璃CPG)若有破损,会导致部分siRNA链提前脱落,形成未完成延伸的截短体。

 

3、后处理与纯化过程中的片段断裂

    即使合成过程未产生碱基缺失,后续从固相载体上切割、脱保护或纯化时,也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siRNA链断裂:

    切割与脱保护条件剧烈:合成完成后,需用浓氨水(如28%氨水)在55℃下切割siRNA链(从CPG载体上脱离)并脱除碱基上的保护基(如Bz、iBu),若氨水浓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常规需8-12h,超过16h可能导致链断裂)或温度过高(>60℃),会破坏siRNA的磷酸二酯键,导致链断裂,形成碱基缺失的短片段。

    纯化过程中的物理或化学损伤:若采用柱层析(如反相柱)纯化时,流动相pH过低(如<2.0)或有机相比例过高(如>50%乙腈),可能导致siRNA链局部变性或断裂;若使用离心浓缩仪时转速过高、温度过高(>40℃),也可能因机械力或热效应导致片段断裂,产生缺失杂质。

二、通过质量控制步骤提前发现碱基缺失的方法

    针对siRNA合成的不同阶段(合成中、合成后纯化前、纯化后)设计QC步骤,可提前识别碱基缺失问题,避免不合格产物进入下游实验,核心QC手段包括实时监测合成过程、快速定性分析、精准定量分析三类:

1、合成过程中的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延伸异常

    通过监测每轮合成的关键指标,可在截短体大量产生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参数:

    DMT离子浓度监测(最常用):每轮脱保护步骤中,5’-DMT保护基被三氟乙酸去除后会释放DMT阳离子(在495nm处有吸收),通过紫外检测器实时检测DMT离子的吸光度值。若某一轮的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前一轮(如下降>10%),说明该轮偶联效率低(未偶联的链少,释放的DMT离子少),可能产生大量n-1截短体,需立即暂停合成,检查单体、活化剂浓度或反应时间,避免后续循环累积更多杂质。

    循环参数记录与追溯:对每轮合成的温度、反应时间、试剂用量(如单体加入体积)进行详细记录,若某一批次siRNA出现碱基缺失,可通过追溯参数排查是否存在“偶联时间过短”“脱保护温度异常”等问题,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

 

2、合成后纯化前的快速定性: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截短体

    合成完成并切割脱保护后,先通过简单的分离方法快速筛查,避免直接进入复杂纯化步骤(节省成本):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enaturingPAGE):siRNA为短链核酸(通常21-23nt),变性PAGE(含尿素,破坏RNA二级结构)可通过分子量差异分离全长siRNA与截短体(n-1片段比全长短1nt,电泳迁移速度更快)。将样品上样后电泳,用溴化乙锭(EB)或SYBRGreen染色,若凝胶上出现2条及以上条带(除全长条带外,还有迁移更快的短条带),说明存在碱基缺失的截短体;若仅出现单一条带,可初步判断截短体含量低,再进入后续纯化。该方法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可快速定性,但无法准确定量杂质比例。

    毛细管电泳(CE):相比PAGE,CE分离效率更高、分析速度更快(10-15min/样品),通过毛细管内的凝胶或溶液相分离,根据迁移时间区分长短片段(全长siRNA迁移时间长,截短体短)。若CE图谱中出现多个峰(除主峰外还有小峰),且小峰迁移时间早于主峰,说明存在碱基缺失杂质,可初步评估杂质的大致比例(峰面积占比),适合高通量样品的快速筛查。

 

3、纯化后的精准定量:确定碱基缺失杂质含量(关键QC步骤)

    纯化(如HPLC纯化、反相柱纯化)后,需通过高精度方法准确定量截短体含量,确保产物符合实验要求(通常siRNA纯度需≥95%,截短体杂质<5%):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如前序HPLC分析DNA的原理类似,siRNA的碱基含弱疏水性,全长siRNA疏水性强,在反相柱(如C18柱)上保留时间长,截短体疏水性弱,保留时间短。通过优化流动相梯度(如乙腈/三氟乙酸水溶液梯度),可实现全长与截短体的完全分离,再通过260nm紫外检测峰面积,计算截短体杂质的比例(杂质峰面积/总峰面积×100%)。若杂质比例>5%,说明纯化不彻底或合成过程存在严重问题,需重新优化合成或纯化条件。

    质谱分析(如ESI-MS):质谱可直接测定siRNA的分子量,全长siRNA的理论分子量可通过碱基组成计算(如21ntsiRNA的分子量约6700-7000Da),若质谱图中出现分子量比理论值小329Da左右的峰(1个核苷酸的分子量约329Da),说明存在n-1截短体(缺失1个碱基);若出现小658Da的峰,说明存在n-2截短体。质谱的优势是可精准识别缺失碱基的数量,且检测限低(可检出0.1%以下的杂质),适合对纯度要求极高的siRNA(如用于临床前研究)进行QC。

    siRNA合成产物的碱基缺失主要源于合成循环异常(偶联效率低、封端失效)、原料质量缺陷、后处理断裂,需从源头控制合成参数与原料纯度;而通过“合成中DMT监测预警→纯化前PAGE/CE快速定性→纯化后HPLC/质谱精准定量”的三级QC体系,可提前发现碱基缺失问题,确保最终产物纯度符合实验需求,避免因杂质影响RNA干扰效率或实验重复性。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