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结构与作用机理
单克隆抗体是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获取的一类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体,可以针对特定抗原进行识别和结合。其结构和作用机理如下:
结构:单克隆抗体由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每条链上都含有可变区(Variable Region)和恒定区(Constant Region)。可变区包括抗原结合部位,决定了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
作用机理:单克隆抗体通过与目标抗原结合,发挥以下作用:
中和作用:单克隆抗体可以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结合,阻止其进入宿主细胞,从而起到中和的作用,阻止疾病的发展。
免疫调节作用:单克隆抗体可以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反应的过程。
细胞毒作用:某些单克隆抗体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上,激活免疫细胞,促使其对肿瘤细胞进行攻击,从而起到细胞毒作用。
诊断作用: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诊断检测,如针对某种特定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与目标抗原结合,形成特定的信号,用于病情的诊断和监测。
治疗作用: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治疗,如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以选择性地靶向肿瘤细胞或其他病理靶点,实现精准治疗。
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多样性和可重复性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包括免疫治疗、诊断和药物研发等。
最新动态
-
05.12
GST pull-down实验中如何避免非特异性结合?
-
04.27
探秘表观遗传测序服务的多元世界
-
04.27
CUT&TAG技术:解析染色质奥秘的有力工具
-
04.25
ATAC-seq技术深度解析:探索染色质可及性的奥秘
-
04.25
CHIP-seq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技术全面解析
-
04.18
ATAC-seq与其他研究染色质可及性的技术相比有什么优势?
-
04.18
ATAC-seq实验检测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因素?
-
04.18
ATAC-seq数据分析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
04.18
ATAC-seq在生物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
-
04.18
在进行CUT&TAG实验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