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合成的“纯度等级”有什么区别?不同实验场景该如何选择?
Desalted、PAGE、HPLC三种纯度等级的核心区别在于纯化原理不同,导致最终去除杂质的能力和获得的核酸纯度有差异,进而适配不同精度要求的实验场景。
一、三种纯度等级的核心区别
三者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纯化方法、纯度水平和适用的片段长度上,决定了它们能去除的杂质类型(如盐类、短片段寡核苷酸、非全长产物等)。
1.Desalted(脱盐级)
纯化原理:通过简单的脱盐柱或离心柱,主要去除合成过程中残留的盐类、小分子量有机杂质,无法有效去除短片段寡核苷酸(如未完全合成的短链)。
纯度水平:最低,仅保证核酸无盐干扰,无法保证产物均一性,可能混有短链杂质。
适用片段:通常用于短片段(如20-40nt的引物),长片段(>80nt)不推荐。
2.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级)
纯化原理:利用凝胶电泳的分子筛效应,根据核酸片段的分子量大小分离,能有效去除非全长的短片段、错配片段,仅收集目标长度的核酸条带。
纯度水平:中等偏上,可去除90%以上的短链杂质,产物均一性较好。
适用片段:适合中短片段(如40-100nt的引物、小干扰RNA),长片段纯化效率会下降。

3.HPLC(高效液相色谱级)
纯化原理:基于核酸分子与色谱柱填料的相互作用差异(如反相HPLC基于疏水性),分离目标核酸与杂质(包括短链、错配、修饰异常的产物)。
纯度水平:最高,能去除95%以上的杂质,产物纯度和均一性最优,且可精准分离修饰后的核酸(如荧光标记、甲基化修饰的片段)。
适用片段:无明显长度限制,从短引物到长片段(>100nt的基因片段、CRISPRsgRNA)均适用,尤其适合修饰型核酸。
二、不同实验场景的选择策略
选择的核心逻辑是:实验对核酸纯度的要求越高、片段越长或修饰越复杂,就需要选择更高纯度的等级。
1.低要求场景:优先选Desalted
适用于对纯度要求低、仅需避免盐干扰的实验,性价比最高。
常规PCR扩增:用于合成普通PCR引物,短片段(<40nt)的引物脱盐后即可满足扩增需求。
普通测序引物:用于Sanger测序的短引物,脱盐级可避免盐类对测序反应的干扰。
简单的核酸杂交实验:如Southernblot、Northernblot的探针(短片段),无需极高纯度。
2.中高要求场景:优先选PAGE
适用于需要去除短链杂质、保证产物均一性的实验,平衡纯度与成本。
小干扰RNA(siRNA)合成:siRNA长度通常为21-23nt,需去除未配对的单链杂质,否则会影响沉默效率。
中等长度引物(40-80nt):如用于长片段PCR、巢式PCR的引物,短链杂质可能导致非特异性扩增,需PAGE纯化。
简单的基因片段克隆(<100nt):如插入短片段到载体中,避免短链杂质干扰连接反应。
3.高要求场景:必须选HPLC
适用于对纯度要求极高、片段较长或含特殊修饰的实验,直接影响实验成败。
细胞转染实验:包括siRNA、shRNA、mRNA转染,高纯度可避免杂质对细胞的毒性,同时保证转染后分子的活性。
载体构建(尤其是长片段插入):如插入>100nt的基因片段到质粒、病毒载体中,HPLC可去除错配、缺失的片段,减少重组载体的突变率。
CRISPR/Cas9实验:sgRNA(通常>80nt)需极高纯度,杂质会降低向导RNA的靶向效率,导致脱靶效应增加。
修饰型核酸实验:如荧光标记、生物素标记、甲基化修饰的核酸,HPLC可精准分离修饰正确的产物,保证后续检测(如荧光成像、pull-down实验)的准确性。
最新动态
-
10.31
基因合成的“纯度等级”有什么区别?不同实验场景该如何选择?
-
10.30
琼脂糖凝胶电泳能否初步判断长片段DNA合成产物的完整性?如何通过电泳结果排除片段断裂或非特异性组装的问题?
-
10.30
多克隆抗体定制前需明确哪些核心需求?
-
10.27
多克隆抗体定制能否通过“分段设计抗原”实现对特定结构域的抗体富集?
-
10.27
多克隆抗体定制的采血方式与采血次数如何确定?
-
10.27
DNA合成的每一步偶联反应效率通常需达到多少才能保证全长产物比例?偶联效率低会导致DNA合成产物中出现哪些杂质?
-
10.27
酶促切割法进行siRNA合成的基本流程是什么?为何更适合制备siRNA文库?
-
10.27
基因合成的完整实验流程包括哪些关键步骤?
-
10.24
双荧光实验中用到的酶标板有什么特殊要求?
-
10.24
在微生物学研究中,酵母双杂交技术可用于研究哪些微生物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有何实际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