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促切割法进行siRNA合成的基本流程是什么?为何更适合制备siRNA文库?
酶促切割法(以Dicer酶切为例)合成siRNA的基本流程,核心是通过RNA酶的特异性切割生成小片段干扰RNA,其流程和适合制备siRNA文库的原因如下:
一、酶促切割法(Dicer酶切)合成siRNA的基本流程
1、长双链RNA(dsRNA)制备
首先通过体外转录或基因克隆表达,获得目标基因对应的长链dsRNA(通常200-500bp)。体外转录时,需以DNA模板(含T7/SP6启动子)合成正义链和反义链RNA,再退火形成dsRNA;若从克隆载体获取,可通过限制性酶切释放目的片段后转录生成dsRNA。
2、Dicer酶切反应
将长链dsRNA与Dicer酶(一种RNAseIII家族酶,可识别dsRNA并切割产生21-23nt的siRNA,两端含2nt突出端)在优化的缓冲体系(含Mg²⁺、ATP等辅因子)中孵育(通常37℃,2-4小时)。Dicer酶通过识别dsRNA的二级结构,非特异性地将其切割为多个符合siRNA长度的小片段。
3、切割产物纯化与筛选
酶切反应后,通过PAGE电泳或硅胶柱纯化,去除未切割的长链dsRNA、酶和缓冲液杂质,获得混合的siRNA群体。若需富集特定序列,可通过与目标mRNA杂交等方法筛选,但常规流程中多保留混合产物用于后续实验。
4、活性验证
通过转染细胞后检测目标基因的沉默效率(如qPCR检测mRNA水平、Westernblot检测蛋白水平),验证酶切产物的干扰活性,确保siRNA群体可有效抑制靶基因表达。

二、酶促切割法更适合制备siRNA文库的原因
siRNA文库需覆盖大量基因或一个基因的多个靶位点,酶促切割法的特性使其在这一场景中具有显著优势:
1、高效覆盖靶序列
Dicer酶切割长链dsRNA可产生针对同一基因的多种siRNA(覆盖不同靶位点),无需对每个siRNA进行单独设计和合成,能快速构建覆盖特定基因家族或全基因组的siRNA混合文库,大幅降低文库制备的工作量和成本。
2、避免序列偏好性
化学合成siRNA需预先设计特定序列,可能因序列选择偏差(如GC含量过高、二级结构影响)导致部分siRNA活性低;而Dicer酶切生成的siRNA群体覆盖范围广,可减少因单个序列无效而导致的筛选失败,提高文库的实用性。
3、模拟体内RNA干扰机制
体内siRNA主要通过Dicer酶切割pre-miRNA或长dsRNA产生,酶促切割法生成的siRNA结构(如2nt突出端)与体内天然siRNA一致,相比化学合成的部分修饰siRNA,更易被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识别,沉默效率更稳定,适合文库的功能筛选。
4、可扩展性强
对于大规模文库(如全基因组siRNA文库),酶促切割法可通过批量制备长链dsRNA并酶切,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而化学合成需逐个合成单条siRNA,成本高且流程繁琐。
酶促切割法的高效性、广覆盖性和与体内机制的兼容性,使其成为制备siRNA文库(尤其是需要覆盖多基因或多靶位点的文库)的优选方法。
最新动态
-
10.27
多克隆抗体定制能否通过“分段设计抗原”实现对特定结构域的抗体富集?
-
10.27
多克隆抗体定制的采血方式与采血次数如何确定?
-
10.27
DNA合成的每一步偶联反应效率通常需达到多少才能保证全长产物比例?偶联效率低会导致DNA合成产物中出现哪些杂质?
-
10.27
酶促切割法进行siRNA合成的基本流程是什么?为何更适合制备siRNA文库?
-
10.27
基因合成的完整实验流程包括哪些关键步骤?
-
10.24
双荧光实验中用到的酶标板有什么特殊要求?
-
10.24
在微生物学研究中,酵母双杂交技术可用于研究哪些微生物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有何实际意义?
-
10.24
与凝胶迁移实验EMSA相比,酵母单杂交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哪里?
-
10.24
免疫亲和法提取外泌体是如何实现的?
-
10.22
基因合成完成后,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其序列的正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