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CoIP结果中检测不到预期的互作蛋白?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一、实验设计与前期准备问题
1. 靶蛋白与互作蛋白的表达特性分析不足
(1)表达丰度低:若靶蛋白或互作蛋白在细胞中的天然表达量极低,可能导致免疫共沉淀无法有效富集。例如,某些转录因子或信号通路蛋白仅在特定刺激(如细胞因子、应激处理)后表达上调。
解决方案:通过 RT-PCR、Western Blot 预实验验证蛋白表达水平,或使用诱导表达系统(如四环素调控系统)提高蛋白丰度。
(2)组织 / 细胞类型特异性:互作可能仅存在于特定细胞类型或组织中(如神经元中的突触蛋白互作)。
解决方案:选择更合适的细胞模型(如原代细胞、组织样本)或通过基因转染在异源细胞中过表达靶蛋白。
(3)亚细胞定位差异:蛋白互作可能发生在特定细胞器(如细胞核、线粒体),而全细胞裂解液未有效分离目标组分。
解决方案:采用亚细胞分级分离技术(如核质分离试剂盒),确保裂解液包含目标互作的亚细胞成分。
2. 抗体选择与验证不充分
抗体特异性不足:抗体识别表位被遮蔽或与其他蛋白交叉反应,导致无法有效捕获靶蛋白。
案例:某抗体重链与 IgG 同源区域结合,导致非特异性沉淀。
解决方案:选择经过 CoIP 验证的抗体(查阅抗体说明书或文献),并通过 Western Blot 预实验验证抗体对靶蛋白的特异性。
抗体亚型与 Protein A/G 结合效率低:不同物种来源的抗体(如鼠源 IgG1、兔源 IgG)与 Protein A/G 的结合能力不同。
数据:Protein A 对兔源 IgG 的亲和力显著高于鼠源 IgG1(KD 值低 1-2 个数量级)。
解决方案:根据抗体亚型选择适配的 Protein A/G 磁珠(如鼠源 IgG2a 用 Protein A,IgG1 用 Protein G)。
抗体浓度不当:抗体过量可能导致磁珠饱和,非特异性结合增加;浓度不足则无法有效捕获靶蛋白。
优化方法:通过梯度稀释实验(如 1-5 μg 抗体 / 1 mg 裂解液)确定最佳抗体用量。
二、细胞处理与裂解问题
1. 细胞状态与裂解条件不合适
细胞未活化或刺激不足:某些蛋白互作依赖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需特定刺激(如 EGF 处理激活酪氨酸磷酸化)。
实验设计:在裂解前用适宜刺激剂处理细胞(如 10 ng/mL EGF 处理 10 分钟),并通过磷酸化特异性抗体验证修饰水平。
裂解液成分影响蛋白互作:
去垢剂强度:强去垢剂(如 SDS)会破坏蛋白复合物,而弱去垢剂(如 NP-40)可能无法有效裂解细胞。
建议:采用温和裂解缓冲液(含 1% NP-40、50 mM Tris-HCl pH 7.4),并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裂解是否完全。
蛋白酶 / 磷酸酶抑制剂缺失:内源酶降解靶蛋白或修饰基团,导致互作消失。
标准操作:裂解液中必须添加蛋白酶抑制剂 cocktail(如 Roche Complete)和磷酸酶抑制剂(如 NaF、β-GP)。
裂解液体积过大或过小:体积过大导致蛋白浓度过低,免疫沉淀效率下降;过小则粘稠度高,影响磁珠结合。
经验值:每 1×10^6 细胞使用 100-200 μL 裂解液,裂解后离心(14,000 rpm, 15 min, 4℃)取上清。
2. 蛋白复合物稳定性差
交联剂使用不当:对于瞬时或弱互作,需用化学交联剂(如 DSP、甲醛)固定复合物,但交联剂浓度和时间需优化。
风险:过量甲醛可能导致蛋白过度交联,抗体无法识别表位。
优化流程:采用可逆交联剂(如 DSP),并通过预实验确定最佳交联时间(如 15-30 分钟)。
温度与操作时间影响:在室温下长时间操作可能加速复合物解离,需全程在冰上操作并缩短裂解至沉淀的时间。
三、免疫沉淀操作误差
1.磁珠 / 琼脂糖珠处理不当
珠子预处理不足:未用封闭液(如 5% BSA 或脱脂奶粉)预孵珠子,导致非特异性吸附增加。
标准步骤:磁珠用 PBS 洗 3 次后,加入封闭液室温孵育 30 分钟,再用裂解液洗 2 次。
珠子用量过多或过少:过多珠子会吸附非特异性蛋白,过少则无法有效捕获抗体 - 抗原复合物。
参考量:每 1 mg 裂解液使用 20-50 μL 磁珠(按珠子浓度 10% v/v 计算)。
孵育时间与转速不合理:短时间(<2 小时)孵育可能导致结合不充分,长时间(>16 小时)则增加非特异性结合。
优化条件:抗体 - 裂解液孵育 4℃过夜,磁珠结合孵育 4℃ 2-4 小时,转速控制在 500-800 rpm。
2. 洗涤不彻底或过度洗涤
非特异性结合残留:洗涤次数不足(<3 次)或洗涤缓冲液缺乏盐离子(如 NaCl),导致杂蛋白未被去除。
改进方法:使用高盐洗涤缓冲液(如 500 mM NaCl)洗 3 次,再用低盐缓冲液洗 2 次,每次洗涤涡旋 10 秒后离心(5,000 rpm, 1 min)。
过度洗涤破坏复合物:剧烈洗涤或洗涤剂浓度过高可能解离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复合物。
注意:洗涤时避免剧烈振荡,采用温和涡旋或翻转离心管。
四、检测与数据分析问题
1. Western Blot 检测灵敏度不足
一抗 / 二抗失效或浓度不当:抗体效价降低(如反复冻融超过 5 次)或稀释比例过高(如二抗稀释 > 1:10,000)导致信号弱。
解决方案:分装抗体避免反复冻融,通过梯度稀释确定最佳浓度(如一抗 1:1,000,二抗 1:5,000)。
转膜效率低:蛋白分子量过大(>100 kDa)时,转膜时间不足或电流过低导致转移不充分。
技术要点:对于大分子量蛋白,采用湿转法(100 V, 2 小时)或半干转(2.5 mA/cm², 45 分钟),并通过丽春红染色验证转膜效果。
曝光时间过短或显影液失效:化学发光底物孵育时间不足(<5 分钟)或底物过期,导致信号未充分激发。
操作规范:底物孵育后立即进行曝光,使用超敏 ECL 试剂时曝光时间可延长至 5-10 分钟。
2. 阴性 / 阳性对照设置缺失
缺乏阳性对照:无法验证实验体系是否正常,如未用已知互作蛋白对(如 Myc 与 Flag 标签蛋白共转染)。
对照设计:在平行实验中加入阳性对照组,确保免疫沉淀和检测流程有效。
阴性对照不严谨:仅用 IgG 作为阴性对照,未排除珠子自身吸附或抗体非特异性结合。
改进方案:同时设置无抗体对照(仅加珠子)和同型 IgG 对照,排除背景干扰。
五、其他潜在因素
1. 翻译后修饰或剪切异常
修饰位点突变:靶蛋白的关键修饰位点(如磷酸化、泛素化位点)突变导致互作蛋白无法识别。
验证方法:通过突变体转染实验(如将磷酸化位点 Ser 突变为 Ala),对比野生型与突变体的互作效率。
蛋白剪切变体:靶蛋白存在多种剪切异构体,而互作仅发生于特定亚型(如受体的膜结合型与分泌型)。
解决策略:使用亚型特异性抗体或通过 RT-PCR 鉴定剪切体表达情况。
2. 实验操作污染或设备误差
交叉污染:使用未灭菌的枪头或离心管,导致外源蛋白干扰(如 BSA 污染被误认为互作蛋白)。
预防措施:全程使用灭菌耗材,避免手套直接接触试剂。
仪器误差:离心机温度失控(如 4℃模块实际温度升高至室温)导致蛋白降解。
定期维护:每月校准离心机温度,使用低温冰箱预冷试剂。
六、系统性排查流程与优化建议
1. 预实验阶段
蛋白表达验证: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靶蛋白和互作蛋白在裂解液中的基础表达及刺激后表达。
抗体特异性测试:用 IP-Western 验证抗体能否有效沉淀靶蛋白(如 Input vs IP 样品对比)。
裂解液优化:测试不同去垢剂(NP-40、Triton X-100)和盐浓度(150 mM vs 500 mM NaCl)对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2. 免疫沉淀阶段
梯度实验设计:
抗体浓度梯度(1、3、5 μg)
磁珠用量梯度(20、40、60 μL)
孵育时间梯度(2、4、6 小时)
交联剂滴定:使用 0.1%、0.3%、0.5% 甲醛进行交联,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靶蛋白完整性和互作效率。
3. 检测与数据分析
多重验证:结合质谱(MS)鉴定免疫沉淀产物,排除 Western Blot 假阴性(如蛋白分子量相近导致条带重叠)。
定量分析:使用 ImageJ 软件对条带灰度值进行定量,对比不同条件下互作信号的相对强度。
七、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 1:炎症因子刺激下的蛋白互作缺失
背景:研究 NF-κB 与 IKK 在 LPS 刺激后的互作,CoIP 结果显示无共沉淀。
排查过程:
预实验发现未刺激细胞中 NF-κB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刺激后核转位。
改用核裂解液后,成功检测到互作蛋白。
结论:亚细胞定位错误导致裂解液未包含目标复合物。
案例 2:抗体轻链干扰导致假阴性
背景:使用鼠源 IgG 抗体进行 CoIP,Western Blot 检测时二抗(抗鼠 IgG)同时识别抗体轻链和互作蛋白。
解决方案:
改用兔源抗体并搭配抗兔二抗。
在 IP 步骤后用甘氨酸洗脱液(pH 2.8)洗脱抗体,再进行 Western Blot
八、常见原因及解决策略:
问题 |
可能原因 |
解决方案 |
无条带 |
抗体亲和力低或浓度不足 |
提高抗体浓度、更换 IP 级抗体 |
蛋白互作为瞬时 / 弱结合 |
添加交联剂(如 DSS)固定互作 | |
裂解液过强破坏互作 |
更换温和裂解液(如 0.5% NP-40) | |
背景高 |
洗涤不充分 |
增加洗涤次数(5–7 次)、提高盐浓度 |
非特异性抗体结合 |
优化封闭条件(如 5% BSA 封闭 1 小时) |
CoIP 实验中检测不到预期互作蛋白的原因复杂,需从实验设计(抗体、细胞模型)、操作流程(裂解、沉淀)、检测方法(WB 灵敏度)及对照设置等多维度系统性排查。通过预实验优化关键参数、使用多重验证手段(如质谱、突变体分析),并结合文献报道的同类互作体系条件,可显著提高实验成功率。此外,记录详细的实验日志(如试剂批号、操作时间、温度)有助于快速定位问题,减少重复实验成本。
最新动态
-
05.19
如何提高CoIP实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
05.19
CoIP能否用于检测内源性蛋白互作?与外源过表达系统有何区别?
-
05.19
为什么CoIP结果中检测不到预期的互作蛋白?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
05.19
CoIP实验中,如何避免抗体重链/轻链对Western Blot结果的干扰?
-
05.16
抗体制备公司在交付抗体时,除了抗体浓度、纯度,是否包含亲和力常数(KD值)、效价、内毒素含量等,还会提供哪些质检报告和相关数据?
-
05.16
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如何保证杂交瘤细胞的稳定性和抗体分泌的一致性?
-
05.16
CoIP实验中,细胞裂解液的制备需要注意什么?
-
05.13
DNA合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错误,如何修复?
-
05.13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DNA合成有哪些主要区别?
-
05.13
DNA合成的主要酶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