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P能否用于检测内源性蛋白互作?与外源过表达系统有何区别?
一、CoIP 的基本原理与内源性蛋白互作检测的可行性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是基于抗原 - 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抗体捕获目标蛋白(诱饵蛋白),并富集与其物理结合的互作蛋白,从而验证蛋白间相互作用的技术。其核心逻辑是:若两种蛋白在细胞内存在天然互作,它们会在细胞裂解后形成稳定复合物,进而被共同沉淀。
1. 内源性蛋白互作的定义与特点
内源性蛋白:指细胞自身表达的蛋白,其表达水平、修饰状态及亚细胞定位均模拟生理条件。
互作的生理性:内源性互作通常反映细胞内真实的生物学过程(如信号通路激活、复合物组装),受细胞微环境(如配体刺激、细胞周期阶段)严格调控。
2. CoIP 检测内源性互作的关键条件
抗体的特异性:需使用能识别内源性蛋白(非标签蛋白)的高亲和力抗体,避免与其他蛋白交叉反应。
裂解液的温和性:需使用非变性裂解液(如含 NP-40 或 Triton X-100 的缓冲液),以保留蛋白复合物的天然构象和相互作用。
互作的丰度与稳定性:内源性互作可能丰度较低或动态可逆,需通过优化裂解条件(如低温操作、添加蛋白酶抑制剂)或刺激细胞(如配体处理)增强信号。
3. 实验流程与验证要点
细胞处理:根据研究目的,对细胞进行刺激(如细胞因子处理)或不处理(基础状态)。
温和裂解:使用含蛋白酶 / 磷酸酶抑制剂的非变性裂解液,避免超声或强去污剂破坏复合物。
抗体孵育:加入针对诱饵蛋白的内源性抗体,通过免疫沉淀捕获复合物。
洗涤与检测:经严格洗涤后,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互作蛋白,需设置同型对照抗体排除非特异性结合。
示例:若研究某信号通路中激酶 A 与底物 B 的内源性互作,可先用配体激活细胞,再通过抗激酶 A 的抗体进行 CoIP,并用抗底物 B 的抗体检测沉淀产物。
二、内源性 CoIP 与外源过表达系统的核心区别
外源过表达系统通常指通过质粒转染或病毒感染,在细胞中人为提高目标蛋白(常带有标签,如 Flag、HA)的表达水平,再通过标签抗体进行 CoIP。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维度:
1. 生物学背景:生理相关性 vs. 人为干预
维度 |
内源性 CoIP |
外源过表达系统 |
蛋白表达水平 |
生理水平(可能极低),依赖细胞类型和状态 |
超生理水平(过表达),可能导致非天然互作 |
修饰状态 |
天然修饰(如磷酸化、泛素化) |
可能因过表达干扰修饰酶的平衡,导致异常修饰 |
亚细胞定位 |
真实定位(如胞质、核内或膜结合) |
可能因表达量过高出现异位分布 |
互作的生理性 |
反映天然条件下的功能相关性(如信号通路激活) |
可能检测到弱相互作用或非功能性结合(如聚集) |
案例:某肿瘤细胞中抑癌蛋白 P53 与 E3 泛素连接酶 MDM2 的内源性互作在DNA 损伤时减弱,而过表达系统中即使无损伤信号,高表达的 P53 仍可能与MDM2 结合,掩盖真实调控机制。
2. 技术可行性:灵敏度与操作难度
维度 |
内源性 CoIP |
外源过表达系统 |
抗体要求 |
需高亲和力的内源性抗体(可能稀缺或昂贵) |
可用通用标签抗体(如抗 Flag),成本较低 |
检测灵敏度 |
依赖内源性蛋白丰度,可能需富集或放大信号 |
过表达显著提高蛋白丰度,信号更强更稳定 |
操作复杂度 |
需优化裂解条件(如温和裂解避免复合物解离) |
可使用强裂解液(如含 SDS),操作更粗放 |
背景干扰 |
非特异性结合较少(因抗体针对天然表位) |
可能因标签蛋白异常聚集产生高背景 |
技术瓶颈:内源性 CoIP 中,低丰度蛋白(如转录因子)的互作检测常需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等衍生技术,或联合免疫荧光验证;而外源系统可通过标签放大信号,更易检测弱互作。
3. 实验目的:验证功能互作 vs. 筛选互作蛋白
内源性 CoIP 的核心价值:
验证功能性互作:如证明两种蛋白在特定生理 / 病理条件下(如细胞分化、药物处理)的动态结合。
研究修饰依赖性互作:如磷酸化位点对互作的调控(需结合磷酸化特异性抗体)。
外源过表达系统的主要用途:
互作筛选:在已知诱饵蛋白的情况下,通过过表达标签蛋白快速富集潜在互作蛋白(如质谱鉴定)。
异源互作研究:在非天然表达系统(如 HEK293T 细胞)中重建互作(如病毒蛋白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
对比示例:
若研究受体酪氨酸激酶 A 与下游信号分子 B 的内源性互作,需用配体刺激细胞后进行内源性 CoIP,以反映激活状态下的互作。
若筛选病毒蛋白 X 在宿主细胞中的互作伴侣,可将 Flag-X 过表达于 HEK293T 细胞,通过抗 Flag 抗体富集蛋白复合物并进行质谱分析。
4. 结果解读:特异性与假阳性风险
内源性 CoIP 的特异性优势:
天然环境中,蛋白互作受严格调控,检测到的结合更可能具有生物学功能。
可通过敲低 / 敲除验证提高可信度:如敲除诱饵蛋白后,互作蛋白信号应显著减弱。
外源过表达系统的假阳性风险:
非特异性聚集:高浓度标签蛋白可能通过疏水作用非特异性结合其他蛋白。
异位表达干扰:过表达蛋白可能定位于异常亚细胞区域,引发非天然互作。
标签干扰:标签(如 GFP)的空间位阻可能改变蛋白构象,导致互作被错误检测或掩盖。
验证策略:
内源性 CoIP 需至少设置同型对照抗体和阳性 / 阴性细胞模型(如野生型 vs. 基因敲除细胞)。
外源系统需结合内源性验证:如在过表达系统中检测到互作后,需在原代细胞或内源表达系统中重复实验。
5. 应用场景的选择指南
研究目标 |
推荐方法 |
理由 |
验证生理条件下的互作 |
内源性 CoIP |
反映真实生物学环境,避免过表达干扰 |
筛选互作蛋白(无内源性抗体) |
外源过表达 + 标签 CoIP |
利用标签抗体的通用性快速富集,适合大规模筛选 |
研究低丰度蛋白互作 |
内源性 CoIP + 富集策略 |
如使用免疫磁珠放大信号,或通过药物处理(如蛋白酶体抑制剂)稳定复合物 |
跨物种互作研究 |
外源过表达系统 |
如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植物或微生物蛋白,需借助异源表达系统 |
三、内源性 CoIP 的优化策略与技术挑战
尽管内源性 CoIP 更贴近生理真实,但技术门槛较高,需针对以下难点进行优化:
1. 提高互作蛋白的检测灵敏度
细胞刺激与同步化:
通过配体(如生长因子)、应激(如氧化应激)或细胞周期同步化处理,增强目标互作的瞬时丰度。
示例:研究 DNA 损伤应答中 ATM 与 CHK2 的互作,可先用电离辐射处理细胞,诱导两者在损伤位点结合。
高效裂解与复合物稳定:
使用温和裂解缓冲液(如 50 mM Tris-HCl pH 7.4, 150 mM NaCl, 1% NP-40, 蛋白酶抑制剂),避免使用强去污剂(如 SDS)破坏蛋白 - 蛋白相互作用。
裂解过程需在冰上进行,并控制超声强度(若必需),防止机械剪切力破坏复合物。
免疫沉淀效率优化:
采用预清除(Pre-clearing)步骤:用 Protein A/G 磁珠吸附裂解液中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减少背景。
延长抗体孵育时间(如 4℃过夜),并使用旋转混匀增强结合效率。
2. 降低非特异性结合与抗体干扰
抗体选择与验证:
优先使用经过 CoIP 验证的抗体,避免多克隆抗体的异质性导致非特异性沉淀。
阴性对照设计:
同型对照抗体(如 IgG):排除抗体 - Fc 段与 Protein A/G 磁珠的非特异性结合。
敲除细胞对照:在基因敲除诱饵蛋白的细胞系中进行 CoIP,应检测不到互作蛋白。
洗涤条件优化:
采用分级洗涤:先用高盐缓冲液(如 500 mM NaCl)洗去非特异性结合,再用低盐缓冲液(如 150 mM NaCl)保留特异性复合物。
添加竞争剂:如 0.1% BSA 或 5% 脱脂牛奶,封闭磁珠表面的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3. 多重验证与技术联用
正交验证方法:
免疫荧光(IF)或免疫电镜(IEM):直观显示两种蛋白在亚细胞结构中的共定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定量检测蛋白间纳米级相互作用,验证 CoIP 结果的空间 proximity。
活细胞实时成像:如使用 Split-Luciferase 或荧光互补技术,动态监测互作的发生与消失。
组学技术整合:
内源性 CoIP 结合质谱(MS)可鉴定未知互作蛋白,但需注意低丰度蛋白可能被高丰度抗体链掩盖(需通过预清除或抗体耗竭技术去除)。
结合 RNA 测序(RNA-seq)或蛋白质组学,分析互作变化伴随的基因表达谱改变,提升机制研究的深度。
四、外源过表达系统的适用场景与局限性突破
外源系统虽存在生理相关性不足的问题,但通过技术改良可部分弥补缺陷:
1. 生理性过表达模型的构建
使用诱导型启动子(如 Tet-On 系统)控制标签蛋白表达,避免持续过表达导致的细胞应激。
在原代细胞或组织特异性细胞系中进行过表达,而非永生化细胞(如 HEK293T),以更接近体内环境。
2. 标签设计的优化
选择小标签(如 HA、Myc)而非大标签(如 GFP),减少对蛋白构象的干扰。
使用双标签系统(如 N 端 Flag+C 端 HA),通过双重免疫沉淀提高互作特异性。
3. 与内源性验证的结合
筛选到互作蛋白后,需在至少两种内源性表达系统中(如不同细胞系或动物模型)重复 CoIP 实验。
利用 CRISPR-Cas9 技术构建内源性标签敲入细胞系(如在蛋白内源基因座插入 Flag 标签),兼顾生理性与检测便利性。
五、总结:选择策略与实验设计建议
核心问题 |
内源性 CoIP |
外源过表达系统 |
是否需反映生理互作? |
是(如信号通路调控、药物靶点验证) |
否(如互作筛选、异源系统研究) |
抗体可用性 |
有高特异性内源性抗体 |
无内源性抗体,需标签抗体 |
互作丰度与稳定性 |
高或可通过刺激增强 |
低或需人为提高(如过表达) |
验证成本与周期 |
高(需优化裂解、验证抗体) |
低(标签系统成熟,操作标准化) |
实验设计原则:
优先内源性验证:若条件允许,任何互作研究均需以生理相关的内源性实验为最终结论依据。
组合使用两种方法:外源系统用于初筛和机制假设生成,内源性 CoIP 用于验证真实性与功能相关性。
多重对照不可或缺: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均需设置阴性对照(如 IgG、敲除细胞)和阳性对照(已知互作蛋白),避免假阳性结论。
通过合理选择技术路径并严格优化实验条件,CoIP 可在基础研究(如蛋白复合物解析)与转化研究(如药物靶点验证)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揭示蛋白互作的生物学本质提供可靠证据。
内源性 CoIP:
直接检测细胞内天然表达的蛋白互作,更接近生理状态,但需高丰度蛋白或高灵敏度抗体;
外源过表达 CoIP:
通过质粒转染过表达靶蛋白(常标记 Flag/HA 等标签),信号强且易检测,但可能引入非生理互作。
建议:优先用内源性 CoIP 验证生理相关性,外源系统用于初步筛选。
最新动态
-
05.19
如何提高CoIP实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
05.19
CoIP能否用于检测内源性蛋白互作?与外源过表达系统有何区别?
-
05.19
为什么CoIP结果中检测不到预期的互作蛋白?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
05.19
CoIP实验中,如何避免抗体重链/轻链对Western Blot结果的干扰?
-
05.16
抗体制备公司在交付抗体时,除了抗体浓度、纯度,是否包含亲和力常数(KD值)、效价、内毒素含量等,还会提供哪些质检报告和相关数据?
-
05.16
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如何保证杂交瘤细胞的稳定性和抗体分泌的一致性?
-
05.16
CoIP实验中,细胞裂解液的制备需要注意什么?
-
05.13
DNA合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错误,如何修复?
-
05.13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DNA合成有哪些主要区别?
-
05.13
DNA合成的主要酶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