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CoIP实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05-19 15:41:21

    免疫共沉淀(CoIP)是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抗体捕获目标蛋白(诱饵蛋白),并富集与其结合的互作蛋白。然而,实验中常面临灵敏度不足(无法检测到低丰度互作)或特异性差(非特异性结合干扰结果)的问题。本文将从实验设计、操作优化及结果验证三个层面,系统解析提高 CoIP 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关键策略。


 

一、实验设计:从源头控制干扰与增强信号、

(1)抗体选择:特异性与亲和力的双重优化

    优先选择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可能识别多个表位,增加与非靶蛋白结合的风险;而单克隆抗体(尤其是经过 IP 验证的克隆)能显著降低背景。例如,针对磷酸化位点的特异性抗体可排除非磷酸化状态的干扰,适用于研究动态互作。

    案例:在研究 EGFR 与 Shc 的互作时,使用磷酸化 EGFR(pY1173)抗体而非总蛋白抗体,可特异性捕获激活态受体的结合蛋白,避免静息态背景干扰。

    验证抗体的 IP 适用性

    部分抗体仅适用于 Western Blot(WB),但不适用于免疫沉淀(IP)。需通过预实验验证:将抗体与 Protein A/G 磁珠孵育后,检测磁珠能否有效捕获细胞裂解液中的靶蛋白。若 WB 检测不到靶蛋白,需更换抗体或调整结合条件(如盐浓度、pH 值)。

    采用正交抗体组合

    若研究同一蛋白的不同表位,可使用两种不同来源的抗体(如鼠源和兔源)进行平行实验。若两组均检测到相同互作蛋白,可增强结果可信度;若仅一组阳性,需警惕非特异性结合。

(2)细胞模型与裂解条件:保留天然互作状态

    选择内源性互作丰度高的细胞系

    外源过表达系统可能导致蛋白异常聚集或非生理状态的互作,而内源性表达细胞(如原代细胞或肿瘤细胞系)更能反映真实互作。例如,在 HeLa 细胞中研究 p53 与 MDM2 的互作时,通过 Nutlin-3 处理诱导内源性 p53 积累,可增强互作信号。

    优化细胞裂解液成分

        温和裂解液配方:使用含 1% NP-40 或 Triton X-100 的裂解液,避免强离子型去污剂(如 SDS)破坏蛋白复合体。

        添加蛋白酶 / 磷酸酶抑制剂:防止靶蛋白降解或修饰状态改变(如磷酸化互作需加入 Na3VO4 和 β- 甘油磷酸钠)。

        控制裂解时间与温度:冰上裂解 15-30 分钟,避免长时间裂解导致复合体解离或非特异性释放。

    富集靶细胞亚群

    若互作发生在特定亚细胞结构(如细胞膜、细胞核),可通过差速离心或亚细胞分级分离(如使用 NE-PER 核质分离试剂盒)富集目标组分,减少背景蛋白干扰。

 

二、操作优化:减少非特异性结合与增强捕获效率

(1)预清除与封闭:降低背景噪音

    血清预清除裂解液

    细胞裂解液中的 IgG 或 Fc 受体可能与 Protein A/G 磁珠非特异性结合。可在 IP 前加入 5% 正常兔血清(与二抗种属匹配),4℃孵育 1 小时,吸附杂蛋白后离心去除沉淀,减少后续实验的背景信号。

    磁珠封闭处理

    新磁珠需用封闭液(如 5% BSA 或脱脂奶粉)孵育 30 分钟,饱和磁珠表面的非特异性结合位点。对于多次使用的磁珠,需用酸洗(0.1M glycine-HCl, pH2.5)和碱洗(0.1M Tris-HCl, pH8.0)彻底清洗,避免残留蛋白污染。

(2)抗体 - 磁珠结合效率优化

    动态结合条件摸索

        抗体浓度梯度:设置 0.5μg、1μg、2μg 抗体 / 100μL 磁珠的梯度,通过 WB 检测结合效率,选择饱和结合的最低抗体浓度,避免过量抗体导致的非特异性捕获。

        孵育时间与转速:抗体与磁珠的结合需足够时间(建议 4℃旋转孵育 2 小时),过低转速(如<500rpm)可能导致结合不充分,过高转速则可能破坏磁珠结构。

    使用交联型磁珠

    传统 Protein A/G 磁珠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抗体,在洗涤或加热(如 WB 上样前煮沸)时可能脱落,导致抗体重链 / 轻链污染。交联型磁珠(如 Dynabeads IP-Star)通过化学交联固定抗体,可避免此问题,尤其适用于质谱鉴定前的 IP 样品制备。

 

(3)洗涤策略:平衡特异性与回收率

    分级洗涤减少背景

        低盐洗涤(100-150mM NaCl):去除弱离子键结合的非特异性蛋白。

        高盐洗涤(500mM NaCl):用于强相互作用复合体,但需谨慎使用,可能导致特异性结合解离。

        去污剂梯度洗涤:从 1% Triton X-100 逐步降至 0.1%,逐步去除膜蛋白或疏水结合的杂蛋白。

    优化洗涤次数与体积

    常规洗涤 3-5 次,每次使用磁珠体积 10-20 倍的洗涤液。对于高背景样本(如组织裂解液),可增加洗涤次数至 7 次,并在最后一次洗涤中使用含 0.1% SDS 的缓冲液,进一步去除顽固结合的杂蛋白。

 

三、结果验证:多重证据增强可信度

(1)阴性与阳性对照设置

    阴性对照体系

        同种型抗体对照:使用与一抗种属、亚型相同的非特异性 IgG(如鼠 IgG)替代特异性抗体,排除磁珠或二抗的非特异性结合。

        靶蛋白敲除 / 敲低对照:通过 CRISPR-Cas9 或 siRNA 敲除靶蛋白,若互作信号消失,可证明结合依赖于靶蛋白的存在。

    阳性对照体系

        已知互作蛋白对:如使用 p53 与 MDM2、Rb 与 E2F1 等经典互作作为阳性对照,验证实验体系的有效性。

        外源共表达对照:在低表达内源靶蛋白的细胞中过表达带标签的靶蛋白(如 Flag-Protein A),并使用标签抗体进行 IP,可增强信号强度,用于方法学验证。

(2)多维度检测互作特异性

    竞争实验验证结合位点

    设计靶蛋白与互作蛋白的结合肽段(如抗原表位肽),在 IP 前加入过量肽段竞争结合。若特异性互作信号被抑制,而无关肽段无影响,可证明结合的特异性。

    质谱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对于新发现的互作蛋白,需通过质谱(MS)鉴定并排除常见污染蛋白(如角蛋白、BSA、IgG 链)。可使用 Proteome Discoverer 等软件对比 IP 组与 IgG 对照组的质谱数据,筛选仅在 IP 组中富集的蛋白,并通过 STRING 数据库验证其与靶蛋白的功能关联性。

    反向 CoIP 验证方向性

    若研究 A 与 B 的互作,需分别使用 A 抗体和 B 抗体进行 IP,双向验证互作的存在。例如,在研究 PI3K 与 Akt 的互作时,分别用 p85(PI3K 亚基)抗体和 Akt 抗体进行 IP,均需检测到对方蛋白,以排除单向非特异性吸附。

 

四、高级技术策略:突破传统实验瓶颈

(1) proximity ligation assay(PLA):单分子水平验证互作

PLA 技术通过邻近探针标记抗体,仅当两个蛋白距离<40nm 时,探针可连接并扩增信号,形成荧光斑点。该技术灵敏度极高,可检测内源性低丰度互作,且特异性远超传统 CoIP,尤其适用于组织样本或细胞原位互作分析。

(2)串联亲和纯化(TAP)- 质谱联用

TAP 标签(如 Protein A-TEV 酶切位点 - CBP 标签)通过两步纯化(IgG 亲和层析 + 钙调蛋白亲和层析)富集高纯度蛋白复合体,极大降低背景。与 CoIP 相比,TAP - 质谱更适合鉴定弱相互作用或瞬时复合体,尤其在酵母等模式生物中应用广泛。

(3)活细胞交联技术

使用膜透性交联剂(如 DSP、DTSSP)在活细胞内固定蛋白互作,避免裂解过程中复合体解离。交联后需通过加入淬灭剂(如甘氨酸)终止反应,并优化交联时间(通常 5-30 分钟)以平衡信号强度与背景水平。

 

五、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

可能原因

解决方案
灵敏度低,无信号

靶蛋白或互作蛋白丰度过低

过表达标签蛋白、使用强启动子细胞系、富集靶细胞亚群

抗体亲和力不足

更换高亲和力抗体、增加抗体用量

裂解液破坏互作

降低去污剂浓度、使用温和裂解缓冲液
特异性差,背景高

抗体非特异性结合

更换单克隆抗体、增加预清除步骤

磁珠非特异性吸附

加强封闭、优化洗涤条件(如高盐 / 低盐梯度洗涤)

抗体重链 / 轻链污染

使用交联型磁珠、选择 IgG-free 裂解液

   提高 CoIP 实验的灵敏度与特异性需贯穿实验设计、操作优化及结果验证的全流程。通过选择高特异性抗体、优化裂解与洗涤条件、设置严格对照,并结合高级检测技术(如 PLA、TAP - 质谱),可显著提升数据可靠性。此外,需注意不同实验体系(如细胞系 vs. 组织样本、内源性 vs. 外源性表达)的适用性差异,针对性调整策略。最终,多重证据(如双向 CoIP、质谱鉴定、功能验证)的整合是确保蛋白互作结论严谨性的关键。

 

 

六、技术优化:

    预清除(Pre-clearing):用 Protein A/G 磁珠 + IgG 预先吸附裂解液中的杂蛋白,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交联处理:对细胞施加 可逆交联剂(如甲醛),固定瞬时互作(适用于弱互作或膜蛋白);

    磁珠选择:磁珠比琼脂糖珠更易洗涤,适合微量样本;

    抗体用量:每 1 mg 裂解液使用 1–5 μg 抗体,通过预实验优化最佳浓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