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A能否检测低亲和力的蛋白-核酸相互作用?
EMSA(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能否检测低亲和力的蛋白-核酸相互作用?EMSA 对低亲和力相互作用的检测能力有限,但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可能实现部分检测。
一、EMSA 的基本原理与检测局限性
1. 原理简述
EMSA通过检测蛋白与核酸(如 DNA/RNA 探针)形成的复合物在非变性凝胶中的迁移率变化来判断相互作用。
关键条件:探针需标记(如放射性、荧光),且蛋白与核酸需在凝胶电泳过程中保持结合状态。
2. 低亲和力相互作用的挑战
(1)亲和力(解离常数 Kd)的影响:
高亲和力相互作用(Kd ≤ 1 nM):复合物稳定,易在凝胶中形成清晰条带。
低亲和力相互作用(Kd ≥ 1 μM):复合物解离快,游离探针与复合物难以有效区分,尤其是在电泳过程中(通常需 30 分钟至数小时),复合物可能因解离而无法形成可检测条带。
(1)竞争实验的干扰:低亲和力复合物易被未标记的竞争性探针取代,导致信号减弱或消失。
二、影响检测的关键因素与优化策略
1. 探针浓度与比活性
提高探针浓度:增加探针浓度(需远高于 Kd)可促进复合物形成,但可能引入非特异性结合背景。
增强标记效率:使用高比活性标记(如 ³²P 放射性标记)可提高检测灵敏度,即使复合物量少也能被检测到。
2. 反应缓冲液与孵育条件
优化离子强度:低离子强度(如 10-50 mM NaCl)可增强蛋白 - 核酸的静电相互作用,稳定低亲和力复合物;高离子强度会削弱结合,需避免。
(1)添加稳定剂:
甘油(5%-10%):降低分子运动,减少复合物解离。
非离子型去污剂(如 0.1% NP-40):减少蛋白聚集,提高可溶性结合。
(2)孵育时间与温度:
延长孵育时间(如 4℃过夜):增加复合物形成概率。
低温(4℃):降低解离速率,稳定复合物。
3. 凝胶电泳条件
低电压与短时间电泳:高电压会产热加速复合物解离,建议使用低电压(如 5-10 V/cm)并缩短电泳时间(避免超过 1 小时)。
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低浓度凝胶(如 4%-6%)孔径较大,有利于复合物迁移,减少空间位阻导致的解离。
4. 对照实验设计
(1)特异性验证:
加入超量未标记探针(竞争实验):若低亲和力复合物条带消失,表明结合具有特异性。
使用抗体进行超迁移实验(SuperShift):若复合物条带因抗体结合而迁移率改变,可间接证明相互作用存在。
(2)阴性对照:排除非特异性结合(如蛋白与探针的电荷吸附),需设置无蛋白或无关蛋白对照。
三、替代方法与 EMSA 的互补性
若 EMSA 无法检测低亲和力相互作用,可考虑以下技术:
1. 荧光偏振(FP)或荧光各向异性(FA)
直接检测溶液中蛋白 - 核酸结合引起的荧光偏振值变化,适用于动态相互作用,对低亲和力(Kd~μM 级)敏感。
2.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实时监测分子结合与解离动力学,可精确测定 Kd 值,尤其适合弱相互作用(Kd~10μM级)。
3. 微量热泳动(MST)
检测热驱动的分子迁移变化,所需样品量少,可检测低至 nM 级亲和力,甚至适用于细胞裂解液等复杂体系。
4. 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
在体内环境中检测蛋白与核酸的结合,适合研究低亲和力但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相互作用(如转录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
四、总结与建议
1、EMSA 的适用性:
可检测范围:中等亲和力(Kd~10 nM-1 μM)的相互作用,通过优化条件可能检测部分低亲和力(Kd~10 μM)体系。
局限性:无法检测瞬时结合或极弱亲和力(Kd>100 μM)的相互作用,且结果受凝胶电泳过程影响较大。
2、实验策略:
优先尝试优化 EMSA 条件(如高探针比活性、低离子强度、低温孵育)。
结合其他体外(如 SPR、MST)或体内(如 ChIP)技术,综合验证低亲和力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最新动态
-
06.09
酵母单杂交能否用于筛选小分子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
06.06
RNA Pull Down能否用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研究?
-
06.06
RNA Pull Down与RIP(RNA免疫沉淀)的区别是什么?
-
06.05
EMSA能否检测低亲和力的蛋白-核酸相互作用?
-
06.04
双荧光实验假阳性结果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
-
06.04
如何设计对照实验来排除非特异性相互作用对酵母单杂交结果的影响?
-
06.03
酵母双杂交技术在研究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作用是什么?
-
05.29
酵母双杂交实验如何通过优化文库构建方法,提高筛选到有意义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概率?
-
05.29
如何对双荧光实验得到的荧光值进行归一化处理?
-
05.28
缓冲液的成分和浓度如何影响外泌体纯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