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外泌体蛋白标志物常用的技术有哪些?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07-29 15:34:27

    外泌体蛋白标志物的检测是其鉴定和功能研究的核心环节,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建议将 “特异性蛋白标志物” 作为外泌体验证的三大标准之一(另外两项为粒径范围和形态特征)。常用技术根据原理和应用场景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各有其优势和适用范围:

一、基于凝胶电泳的分离与检测技术

    这类技术先通过凝胶分离外泌体蛋白,再结合抗体或染色进行特异性检测,适用于标志物的定性或半定量分析。

1. 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

    原理:外泌体经裂解后提取总蛋白,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按分子量分离蛋白,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或PVDF膜,用特异性抗体(如抗CD9、CD63、TSG101等)孵育,最终通过化学发光或显色反应检测目标蛋白。

    优势:操作成熟、成本较低,可通过分子量大小初步验证蛋白身份,是外泌体标志物检测的 “金标准” 之一。

    适用场景:实验室常规检测,验证外泌体特征性标志物(如四跨膜蛋白CD9/CD63/CD81,以及内体来源相关蛋白TSG101、Alix等)的存在。

 

2. 双向电泳(2D-PAGE)

    原理:第一向基于蛋白等电点(pI)通过等电聚焦分离,第二向通过SDS-PAGE按分子量分离,可更精细地分离复杂蛋白混合物,结合质谱可鉴定未知标志物。

    优势:分辨率高,能同时检测多种蛋白,适合外泌体蛋白组学的初步筛选。

    局限性:操作复杂,对低丰度蛋白检测灵敏度较低,目前更多用于标志物的发现而非常规验证。

 

二、基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检测技术

    这类技术直接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无需凝胶分离,适用于高通量、定量或原位检测。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原理:将外泌体样本包被在酶标板上,或先捕获外泌体(如用抗CD63抗体包被板底以富集外泌体),再加入特异性一抗、酶标二抗,通过酶催化底物显色,根据吸光度定量目标蛋白。

    优势:灵敏度高(可检测ng甚至pg级蛋白)、操作简单、可定量,适合临床样本的批量检测。

    衍生技术:

        (1)夹心ELISA:用两种抗体(分别识别目标蛋白的不同表位)提高特异性,如 “捕获抗体+检测抗体” 组合,更适合复杂样本(如血清、尿液)中低丰度标志物的检测。

        (2)磁珠ELISA:将抗体偶联到磁珠上,通过磁珠富集外泌体后检测,进一步提高灵敏度。

 

2.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原理:外泌体体积小(30-150nm),直接检测需使用高灵敏度仪器(如纳米流式细胞仪,NanoFCM)。通过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如抗CD63-PE)孵育外泌体,仪器检测单个外泌体的荧光信号,实现标志物的定性和定量。

    优势:可单细胞/单囊泡水平分析,能同时检测多个标志物(多色荧光标记),反映外泌体亚群的异质性。

    局限性:传统流式细胞仪对<300nm的颗粒检测灵敏度低,需专用纳米流式设备,成本较高。

 

3. 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ce, IF)

    原理:将外泌体固定在载玻片上,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孵育,通过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标志物的定位和表达。

    优势:可直观显示外泌体表面或内部标志物的分布,常与电镜结合(免疫电镜)增强特异性。

    适用场景:结合形态学验证,如免疫金标记电镜(用金颗粒标记抗体),同时观察外泌体形态和标志物。

 

三、基于质谱的高通量蛋白鉴定技术

    这类技术无需抗体,可对未知蛋白进行鉴定和定量,是发现新标志物的核心手段。

1.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原理:外泌体蛋白经酶解成肽段,与基质混合后点样,激光照射使肽段离子化,通过飞行时间差确定肽段质量,匹配数据库鉴定蛋白。

    优势:快速、高通量,适合大规模蛋白组学分析,可发现新的外泌体标志物(如肿瘤特异性外泌体蛋白)。

 

2. 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LC-MS/MS)

    原理:肽段先经液相色谱分离,再进入质谱进行一级和二级质谱分析,通过碎片离子信息精准鉴定蛋白,结合同位素标记(如iTRAQ、TMT)可实现定量。

    优势:灵敏度和分辨率高,能检测低丰度蛋白,是外泌体蛋白组学研究的主流技术,可系统分析不同来源外泌体的蛋白标志物差异(如疾病vs健康状态)。

    局限性:设备成本高,数据分析复杂,需结合生物信息学筛选关键标志物。

 

四、其他新兴技术

    微流控芯片技术:将外泌体富集、抗体捕获、检测集成在芯片上,实现小型化、快速化检测,适合即时诊断(POCT),如通过芯片上的抗体阵列同时检测多种外泌体标志物。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利用抗原-抗体结合引起的折射率变化实时检测,无需标记,可定量分析蛋白相互作用,适合标志物结合动力学研究。

 

    不同技术的选择需根据研究目的(定性/定量、常规检测/新标志物发现)、样本特性(纯度、浓度)及成本综合考虑:

    常规验证:优先选择Western blot(定性)和ELISA(定量),操作成熟且特异性高;

    高通量筛选:依赖LC-MS/MS 或MALDI-TOF MS,适合发现新标志物;

    单细胞/单囊泡分析:纳米流式细胞术或免疫电镜更具优势;

    临床转化:ELISA、微流控芯片等适合批量样本的快速检测。


    实际研究中,常联合多种技术交叉验证(如Western blot确认质谱发现的标志物),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