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光散射DLS用于外泌体鉴定的原理和局限性是什么?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07-29 15:27:44

   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是一种基于纳米颗粒布朗运动特性的粒径分析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包括外泌体研究)中被广泛用于快速表征颗粒的尺寸分布。以下从原理和局限性两方面详细说明其在外泌体鉴定中的应用特点。

一、DLS用于外泌体鉴定的原理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直径通常为30-150nm),DLS通过检测其布朗运动引发的散射光波动,实现对其粒径的分析,核心原理包括以下步骤:

 

1、光散射与布朗运动的关联

    当激光束照射到含有外泌体的溶液中时,外泌体作为散射体可将部分光散射到各个方向。由于外泌体在溶液中会因分子热运动(布朗运动)发生随机位移,其散射光的强度会随时间产生波动(颗粒运动越快,散射光强度波动越剧烈)。

 

2、自相关函数分析

    DLS通过检测器记录散射光强度的实时变化,并计算其自相关函数(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该函数描述某一时刻的散射光强度与延迟一段时间后的散射光强度的相关性。颗粒的布朗运动速度与其粒径成反比(小颗粒运动更快),因此自相关函数的衰减速率直接反映颗粒的运动速率。

 

3、粒径计算:Stokes-Einstein方程

    根据自相关函数的衰减速率可推导颗粒的扩散系数(D),再通过Stokes-Einstein 方程将扩散系数与粒径关联。

    其中,kB​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绝对温度,η为溶液黏度,dH​为水合粒径(即颗粒及其表面吸附的水分子层的总直径)。

    外泌体的水合粒径在DLS的检测范围内(通常1-1000 nm),因此可通过该方程计算其尺寸分布。

 

4、外泌体鉴定的核心依据

    外泌体的典型粒径范围(30-150 nm)是其重要特征之一。DLS通过测定样本的粒径分布,若结果显示主要颗粒群体集中在该范围,可作为外泌体存在的间接证据(需结合其他方法确认)。

 

二、DLS用于外泌体鉴定的局限性

    外泌体的严格鉴定需要满足 “三联标准”(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建议):粒径范围、形态特征(如电镜观察)、特异性标志物(如CD9/CD63/TSG101 等)。DLS 仅能提供粒径信息,且存在多方面限制,使其无法单独作为外泌体鉴定的唯一依据。

 

1、仅能表征粒径,无法提供特异性证据

    DLS的核心输出是颗粒的水合粒径分布,但无法区分外泌体与其他纳米级颗粒(如细胞碎片、蛋白聚集体、其他类型囊泡如微囊泡)。例如,凋亡小体(500-2000nm)若因样本处理不当残留,或蛋白质团聚形成的50-100nm颗粒,均可能被DLS误判为外泌体。

 

2、对样本纯度和均一性要求高,易受杂质干扰
        外泌体样本通常需从血液、尿液等复杂基质中分离,若残留游离蛋白、盐离子或细胞碎片,会显著干扰散射信号(如蛋白聚集体的散射强度可能高于外泌体),导致粒径分布结果失真。

        若样本中存在多分散性颗粒(如同时含外泌体和其他尺寸的囊泡),DLS的分辨率有限(无法区分粒径差异较小的群体),可能将混合群体误判为单一峰。

 

3、测得的 “水合粒径” 不等于实际物理粒径

    DLS计算的是外泌体表面吸附水分子后的总直径(水合粒径),而电镜(如 TEM)观察的是脱水后的物理粒径。两者结果可能存在差异(水合粒径通常更大),需结合其他技术交叉验证。

 

4、对浓度敏感,低浓度样本准确性差

    DLS检测依赖足够的散射信号,外泌体浓度过低时(如<10^8个/mL),散射光强度弱,自相关函数分析误差大,可能无法准确反映粒径分布;而浓度过高时,颗粒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聚集),也会导致结果偏差。

 

5、无法提供外泌体的形态和标志物信息

    外泌体的鉴定需确认其 “杯状” 或 “碟状” 形态(电镜观察)及特异性膜蛋白(如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检测),而DLS完全无法提供这些关键信息,因此必须与其他技术联合使用。

 

    DLS的优势是快速、无损、可实现溶液中实时粒径分析,可作为外泌体初步筛选(确认粒径范围)的工具;但因其无法区分外泌体与其他纳米颗粒、缺乏特异性证据,不能单独用于外泌体的最终鉴定。实际研究中,需结合透射电镜(TEM)观察形态、Western blot检测标志物,形成 “粒径-形态-标志物” 的三联验证,才能准确鉴定外泌体。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