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转录法RNA合成依赖哪些核心组件(如酶、模板、核苷酸)?其合成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_cn 发布时间:2025-08-26 09:58:25

体外转录法(In Vitro Transcription, IVT)是在无细胞体系中模拟体内转录过程RNA合成的技术,其核心依赖模板、酶、核苷酸底物及辅助因子的协同作用,合成效率则受模板质量、反应条件等多维度因素调控。以下从核心组件和效率影响因素两方面详细解析:

一、体外转录法RNA合成的核心组件

    体外转录体系需精准复现 RNA 聚合酶催化的 “以DNA为模板合成 RNA” 的核心过程,必需组件及功能如下表所示:

核心组件类别 具体成分 核心功能

1. 模板DNA

含启动子的双链DNA

(线性化质粒、PCR产物或合成的双链DNA)

提供转录起始信号(启动子)和 RNA 序列的 “蓝图”,需满足:
※含噬菌体启动子(如 T7、T3、SP6 启动子,因对应聚合酶特异性高、活性强,是 IVT 首选);
※启动子下游为目标 RNA 的编码序列(无内含子,体外体系无剪接功能);
※模板需线性化(闭环质粒会导致转录产物长度异常,需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为线性);
※无多余终止信号(避免提前终止转录)。
2. RNA聚合酶

噬菌体来源的RNA聚合酶

(如 T7 RNA聚合酶、T3 RNA聚合酶、SP6 RNA 聚合酶)

核心催化酶,功能是:
※识别并结合模板的特异性启动子(如 T7 聚合酶仅识别 T7 启动子);
※以 4 种核糖核苷酸(NTPs)为底物,按模板 DNA 的碱基互补原则(A→U、T→A、C→G、G→C)合成 RNA 链;
※无需转录因子辅助(与真核 RNA 聚合酶不同,噬菌体聚合酶可独立结合启动子并启动转录,简化体系)。
3. 核苷酸底物 4 种核糖核苷三磷酸(rNTPs:ATP、UTP、CTP、GTP) RNA 链的 “原料”,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 RNA 骨架;
※若需合成修饰 RNA(如 siRNA、mRNA),可替换部分底物为修饰核苷酸(如 2'-O ※甲基修饰 UTP、假尿苷三磷酸 ψUTP,用于提高 RNA 稳定性或降低免疫原性)。
4. 辅助因子 ※Mg²⁺(如 MgCl₂)
※缓冲液(如 Tris-HCl,维持 pH 7.5-8.0)
※DTT(二硫苏糖醇)
※Mg²⁺:RNA 聚合酶的必需辅因子,参与催化反应(稳定酶结构、激活底物),浓度直接影响酶活性;
※缓冲液:维持体系 pH 稳定,避免酶变性或底物分解;
※DTT:还原剂,防止酶的巯基(-SH)氧化,维持酶的活性构象。
5. 可选优化组件 ※RNase抑制剂(如RNasin)
※焦磷酸酶(如酵母焦磷酸酶)
※牛血清白蛋白(BSA)
※RNase 抑制剂:抑制体系中可能残留的 RNase(RNA 酶),避免合成的 RNA 被降解;
※焦磷酸酶:水解转录副产物焦磷酸(PPi),减少其对聚合酶的反馈抑制,同时避免焦磷酸与 Mg²⁺形成沉淀;
※BSA:稳定酶的结构,降低酶因吸附在容器壁或受环境影响导致的失活。

 

二、体外转录法RNA合成效率的影响因素

    体外转录效率(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合成的RNA总量或目标RNA占比衡量)受模板、酶、反应条件等多因素调控,核心影响因素及机制如下:

1. 模板相关因素(最关键因素之一)

(1)模板纯度与完整性:

    模板中若残留蛋白质、盐类、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未去除)或RNA杂质,会抑制RNA聚合酶活性;模板断裂(如线性化不完全导致的闭环片段)会产生短片段转录产物,降低目标RNA yield。

(2)启动子质量:

    启动子序列需与RNA聚合酶严格匹配(如T7聚合酶仅识别 “TAATACGACTCACTATAGGG” 序列),启动子突变或缺失会导致酶无法结合,直接阻断转录;启动子与目标序列的间距(通常需 1-2 个碱基间隔)也会影响起始效率。

(3)模板浓度:

    模板浓度过低时,酶与模板的结合概率降低,效率下降;浓度过高(如>1μg/μL)会导致模板聚集,反而抑制酶活性,需优化至0.1-0.5μg/μL(依体系体积调整)。

2. RNA聚合酶相关因素

(1)酶的活性与浓度:

    酶储存不当(如反复冻融、温度过高)会导致活性丧失;酶浓度需与模板浓度匹配(通常10-20U酶对应 0.5μg模板),酶过量会增加非特异性结合,酶不足则无法充分利用模板。

(2)酶的特异性:

    不同来源的聚合酶活性差异较大(如T7聚合酶活性高于 SP6 聚合酶),且部分酶可能出现 “通读终止子” 或非特异性起始(如无启动子依赖的转录),导致副产物增加,目标RNA占比下降。

3. 反应条件因素

(1)Mg²⁺浓度:

    Mg²⁺是酶的必需辅因子,浓度过低(<5mM)会导致酶活性不足;浓度过高(>15 mM)会促进rNTPs的非特异性水解,同时增加 RNA 降解风险, optimal 浓度通常为 8-12 mM(需根据 rNTPs 总浓度调整,因rNTPs会螯合部分 Mg²⁺)。

(2)反应温度与时间:

    噬菌体RNA聚合酶的最适温度为37-42℃(T7 聚合酶最适37℃),温度过低会降低酶催化速率,过高(>45℃)会导致酶变性和模板变性;反应时间通常为2-4小时,延长至6小时以上可能因 rNTPs 耗尽或酶失活导致效率不再提升,反而增加 RNA 降解。

(3)pH 值与离子强度:

    体系pH需维持在7.5-8.0(Tris-HCl 缓冲液的缓冲范围),pH<7.0会抑制酶活性,pH>8.5会导致rNTPs水解;体系中若残留高浓度NaCl(如模板纯化时未脱盐),会竞争性结合酶的活性中心,降低催化效率。

4. 底物与辅助因子因素

(1)rNTPs浓度与比例:

    rNTPs总浓度需达到1-4 mM(每种 NTP 0.25-1mM),浓度过低会导致底物不足,限制RNA链延伸;四种 NTP 比例需严格对应模板序列(如富含A的模板需提高 ATP浓度),比例失衡会导致转录提前终止(如某一种NTP耗尽)。

(2)修饰核苷酸的影响:

    引入修饰rNTPs(如 2'-F-UTP)时,部分修饰会降低RNA聚合酶对底物的利用率,需提高修饰核苷酸浓度(如比普通rNTP高2-3倍)或延长反应时间,否则会导致效率下降。

(3)RNase 污染:

    体外体系无体内的RNase防御机制,若容器、试剂或操作过程中引入RNase,会实时降解合成的RNA,导致 “合成即降解”,是效率低下的常见隐性原因(需全程使用无RNase耗材和试剂)。

5. 副产物抑制

    转录过程中会产生焦磷酸(PPi) ,PPi会与Mg²⁺结合形成焦磷酸镁沉淀,同时通过 “产物反馈抑制” 降低RNA聚合酶活性;添加焦磷酸酶可水解PPi为磷酸(Pi),有效缓解这一抑制,提升效率(尤其对长片段RNA合成,效果更显著)。

    体外转录法RNA合成的核心是 “模板 - 酶 - 底物 - 辅助因子” 的协同作用,其中模板质量和RNA 聚合酶活性是决定效率的基础,而Mg²⁺浓度、反应温度、RNase 控制是优化效率的关键操作点。实际应用中需通过梯度实验(如调整模板浓度、Mg²⁺浓度、反应时间)优化体系,以实现高 yield、高纯度的RNA合成(如 mRNA疫苗制备、siRNA合成等场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