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如何洞察分子互作
你是否曾好奇,科学家们如何精确捕捉分子间瞬间的互动?如何在不干扰生命过程的前提下,实时观测分子结合与解离?这一切的答案,很可能就是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
1、技术原理
表面等离子体是一种金属表面的电磁波,由自由振动的光子和电子相互作用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一种发生在两种介质表面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由光子或电子诱导。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发生全反射现象,会形成消逝波进入光疏介质。当全反射的消逝波与金属表面的等离子波相遇时,可能会发生共振,反射光能量下降,在反射光能量谱上出现共振峰,这种共振称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引起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入射角称为SPR角。
SPR生物传感器提供了一个灵敏的、实时监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非标记检测技术。该传感器检测的是SPR角的变化,SPR又与金属表面的折射率相关。当有分析物结合到芯片表面后,导致了芯片表面折射率的改变,从而引起SPR角度变化,这就是SPR生物传感器实时检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在相互作用分析时,SPR角度的改变被实时记录在传感图上。
2、技术特点
免标记检测:无需对分析物进行荧光或放射性标记,保持分子天然状态。
实时动态监测:直接、实时地观察分子结合与解离的全过程。
高灵敏:可检测极低浓度(皮摩尔甚至飞摩尔级)的样品。
非破坏:对样品通常是非破坏性的,样品可回收。
高通量:现代SPR仪器支持多通道并行检测,提高效率。
动力学:直接获得分子相互作用的结合和解离速率常数。
定量精准:直接测量由分子结合引起的质量变化,提供绝对定量的结合信息。
3、技术对比
在分子互作研究领域,没有一种“万能”的技术。MST、SPR、BLI 和 ITC 虽然都用于检测结合事件,但它们的工作原理、提供的信息维度以及适用场景各有侧重。选择错误的技术,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数据不准确或无法获得关键参数。例如,若需要了解结合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这对于理解结合驱动力至关重要),就必须选择 ITC;若需要实时监测快速的结合和解离速率,则 SPR 或 BLI 更为合适。因此,清晰地区分这些技术的独特优势和核心输出,是设计成功实验方案、获取可靠生物学结论的第一步。
4、实验方法
(1)固定配体
将一种分子(称为配体,如抗体、蛋白质等)通过化学方法固定于传感器芯片的金属膜表面。
(2)分析物进样
将含有待检测分子的样品注入流动池,与固定在芯片表面的分子接触。使用SPR仪器Biacore实时监测分子间相互作用,记录结合和解离过程中的反射光强度变化。
(3)芯片再生
每次结合后以甘氨酸盐酸盐(pH 2.0)再生芯片;使用Biacore Insight评估软件,通过1:1 Langmuir模型拟合获取结合及解离常数。
(4)数据分析
计算结合常数(Ka)、解离常数(Kd)、亲和力(KD)等参数,对传感图进行动力学或亲和力分析。
5、应用范围
SPR技术的应用早已渗透到生命科学和医疗产业的各个角落:
新药研发:是药物筛选、抗体表征、候选药物优化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精准测定药物与靶点结合的亲和力、速率常数。
基础研究:广泛用于研究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抗原-抗体等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
疾病诊断:高灵敏度的SPR生物传感器可直接检测疾病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
食品安全与环境监测:快速检测食物中的过敏原、病原体,或环境中的污染物。
从基础科研到临床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正如一双敏锐的“眼睛”,让我们能够洞见微观分子世界的瞬息万变,持续推动着生物医学领域向前发展。
6、案例展示
按照溶解浓度进行化合物测定,化合物的动力学拟合的测定结果如下所示。
B蛋白与化合物A相互作用测定(上:互作拟合图;下:质控结果)
最新动态
-
09.28
【客户文献分享】| 一种新型 ceRNA 轴 LOC121818100/ miR-400/SSRP1轴调控绵羊肌肉生长与损伤修复
-
09.28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如何洞察分子互作
-
09.17
J Nanobiotechnology | 新鲜桔梗来源的外泌体具有调控急性肺损伤的功能
-
09.17
【客户文献分享】NAT COMMUN(IF=15.7)| 单倍型解析的端粒到端粒基因组与多组学分析揭示橡胶树对割胶的遗传响应
-
09.04
Phytomedicine | 巴戟天衍生的外泌体如何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
09.04
科研小伙伴速来围观!超实用的科研网站
-
09.04
【客户文献分享】Advanced Science(IF=15.6)| Irisin调控ENO1泛素化改善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
-
08.20
Materials Today Bio | 茶叶外泌体让变白变美更简单
-
08.20
DAP-seq:解锁植物转录因子调控密码的高效利器
-
08.20
凝胶迁移实验(EMSA)要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