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core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的区别
Biacore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两种常见的生物传感技术,用于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如下:
原理:Biacore采用全反射原理,通过测量光的全反射角度的变化来监测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SPR利用金属表面上的等离子共振效应,通过检测光在金属-溶液界面的反射光强度变化来监测生物分子的结合。
测量方式:Biacore使用光学传感芯片,其中有多个流动单元,可以同时监测多个样品或参考物。而SPR通常使用具有金属膜的传感芯片,在单一测量点上进行实时监测。
灵敏度:Biacore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分子相互作用。SPR的灵敏度取决于传感芯片、探测系统和分析方法,通常也能达到较高的灵敏度。
可测参数:Biacore可以通过测量反射角度的变化获取结合的动力学信息,例如关联速率常数和离解速率常数。SPR可以测量结合的实时动力学数据,例如关联速率、离解速率和亲和力常数,还可以进行亲和性分析和互作模式研究。
应用领域:Biacore主要应用于生物化学和药物研究领域,如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和药物筛选。SPR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蛋白质互作、细胞表面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领域。
Biacore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传感技术,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选择使用哪种技术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需求来决定。
最新动态
-
11.06
体外转录法能否间接实现DNA合成?其通过RNA中间体反转录为DNA的流程中,需避免哪些影响DNA合成质量的因素?
-
11.06
基因合成在重组蛋白表达中起到什么关键作用?流程是怎样的?
-
11.06
基因合成的成本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
11.03
CO-IP实验常用的裂解液有哪些?成分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
11.03
以重组蛋白为抗原的多克隆抗体定制,对蛋白的纯度、可溶性、完整性有什么要求?
-
11.03
合成基因序列若与参考序列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
10.31
基因合成的“纯度等级”有什么区别?不同实验场景该如何选择?
-
10.30
琼脂糖凝胶电泳能否初步判断长片段DNA合成产物的完整性?如何通过电泳结果排除片段断裂或非特异性组装的问题?
-
10.30
多克隆抗体定制前需明确哪些核心需求?
-
10.27
多克隆抗体定制能否通过“分段设计抗原”实现对特定结构域的抗体富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