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分子荧光素酶互补实验
双分子荧光素酶(BiFC)互补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它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导致荧光素酶两个互补片段的重组,并产生可观察的荧光信号。
BiFC实验的基本原理如下:
构建表达载体:将感兴趣的两个蛋白质与荧光素酶的互补片段分别融合,构建两个表达载体。一般选择荧光素酶的N端(N-terminal)和C端(C-terminal)进行融合。
转染细胞:将上述构建好的表达载体分别转染到待检测蛋白质的宿主细胞中。
重组荧光素酶互补:如果两个融合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在细胞内会使荧光素酶的N端和C端靠近并重组成完整的酶结构,从而产生荧光信号。
荧光信号观察:通过荧光显微镜或其他荧光成像技术观察细胞中的荧光信号。如果存在荧光信号,表明两个融合蛋白质发生了相互作用。
BiFC实验的优点是可以在活细胞中直接观察到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位置和时机,并可定量分析其强度。然而,需要注意的是,BiFC实验仅能提供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直接证据,不能确定其具体作用模式(如结合强度、动力学等)。因此,在进行BiFC实验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双分子荧光素酶互补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探索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其在细胞功能调控中的作用。
最新动态
-
09.29
高通量筛选用DNA文库(如sgRNA文库)的DNA合成通常采用哪种技术路线?如何平衡DNA合成的成本与文库多样性?
-
09.29
高通量筛选用DNA文库(如sgRNA文库)的DNA合成通常采用哪种技术路线?如何平衡DNA合成的成本与文库多样性?
-
09.29
RNA合成产物的二级结构过强导致电泳条带异常,可通过哪些预处理?
-
09.29
合成多肽抗原的多克隆抗体定制,多肽序列设计需规避哪些风险?
-
09.28
基因合成在“定点突变”实验中,相比传统PCR定点突变法,有什么优势?(如多位点突变、大片段插入/缺失)
-
09.28
用于基因治疗的DNA合成产物,除序列正确性外,还需检测哪些指标(如内毒素、宿主菌残留、降解产物)以符合GMP标准?
-
09.28
修饰RNA合成后功能活性下降(如结合能力减弱),是否与修饰位点选择不当有关?如何通过序列分析排查?
-
09.28
同一抗原的多克隆抗体定制,若需制备大量抗体,为何推荐选择羊而非兔作为宿主?羊的免疫周期会更长吗?
-
09.26
固相载体在siRNA合成中起到什么作用?不同载体树脂对siRNA合成的长度和修饰兼容性有何差异?
-
09.26
合成的基因片段在长期保存时,需要注意哪些条件?(如温度、缓冲液、避免反复冻融)保存期限通常是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