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双杂交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原理
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Y2H)技术是基于酵母细胞的转录激活子和DNA结合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来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其基本原理如下:
利用转录激活子和DNA结合子的相互作用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在酵母双杂交中,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被转化为转录激活子(activation domain)和DNA结合子(DNA-binding domain)的相互作用。通常,目标蛋白质的编码序列被克隆到活化域表达载体中,形成“靶标(preys)”;而蛋白质库(库是由多个蛋白质编码序列组成的集合)中的蛋白质编码序列被克隆到DNA结合域表达载体中,形成“诱饵(baits)”。
转录激活子和DNA结合子的相互作用恢复转录激活功能:当靶标蛋白质与诱饵蛋白质相互作用时,其转录激活结构域与DNA结合结构域相互接触,从而恢复了转录激活子的功能。此时,转录激活子可以通过与酵母基因组中的特定启动子结合,并激活报告基因(如lacZ基因)的转录。
检测蛋白质相互作用:通过检测酵母细胞中报告基因的表达情况来确定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检测报告基因lacZ的活性,通过添加X-gal底物,如果酵母细胞中存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则lacZ基因会被表达并产生蓝色产物。其他检测方法还包括荧光素酶活性测定等。
酵母双杂交技术虽然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但其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和确认。由于其特殊的实验系统和局限性,一些非特异性相互作用或假阳性结果也可能出现。因此,在进行酵母双杂交实验时,科学家们需要合理设计实验对照组和使用多个方法进行验证,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新动态
-
09.19
siRNA合成中,单链RNA合成完成后,退火步骤的温度和时间如何优化才能提高双链形成效率?
-
09.19
基因合成的长度上限通常是多少?目前已报道的最长人工合成基因/基因组是多少(如合成酵母染色体)?
-
09.18
合成生物学中人工基因组(如合成酵母染色体)的DNA合成,如何通过分段组装突破长片段合成的长度限制?核心挑战是什么?
-
09.18
多克隆抗体定制能否实现“针对特定修饰位点”(如磷酸化、甲基化)的抗体制备?需在需求阶段提供哪些关键信息?
-
09.17
合成基因片段若需用于植物转化(如农杆菌介导转化),在序列设计上需要额外考虑哪些因素?(如植物密码子偏好、载体元件匹配)
-
09.17
DNA合成后发现短片段杂质过多,可能是合成过程中的哪些步骤(如偶联、脱保护)出现问题?如何通过工艺调整减少杂质?
-
09.17
特殊宿主(如鸡)的多克隆抗体定制,免疫方案与哺乳动物有何不同?抗体收集方式(采血vs收集卵黄)的优缺点是什么?
-
09.16
测序验证时,如何确保覆盖整个合成基因的序列?遇到高重复序列或发夹结构时,测序信号紊乱该如何处理?
-
09.16
单克隆抗体制备常用的骨髓瘤细胞株(如SP2/0、NS0)有什么特点,选择时需考虑哪些因素(如抗体分泌能力、代谢缺陷)?
-
09.16
定制多克隆抗体的价格构成包含哪些部分(如抗原制备费、免疫费、纯化费、检测费),若客户自行提供纯化好的抗原,能否减免部分费用,减免比例是多少?